放大圖片
■伊利沙伯醫院早前成功進行全港首兩宗微創心瓣植入手術。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敏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敏慧)主動脈瓣狹窄為常見的心瓣疾病。研究顯示,75歲以上人士約3%患有此病。過往的療法是進行開胸手術置換人工心瓣,惟1/3患者因身體虛弱或其他疾病,未能承受這類創傷性極大的手術,藥物治療亦無法根治,猶如等待死亡來臨。伊利沙伯醫院去年引入的微創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以「通波仔」原理利用導管把人工心瓣送到心臟,替代原來功能不全的動脈瓣,該院已成功進行全港首兩宗手術,為全港1,000名原本無藥可醫的病人帶來生存希望。
主動脈瓣狹窄是指主動脈瓣無法正常張開,令心臟要更費力輸送血液至全身,加重心臟負荷,長遠會導致心臟衰竭,若已出現心絞痛及昏厥等徵狀,兩年死亡率高達50%。主動脈瓣狹窄的主要徵狀包括胸痛、頭暈、疲倦及氣促等,多數是退化引致,隨著人口老化,香港的發病率持續上升。
傳統手術 三分一人「捱不住」
過往的療法是開胸置換人工心瓣,但手術令心臟暫時停止運作,1/3患者如長者及體弱人士未能接受有關手術。伊利沙伯醫院去年引入的微創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該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李耿淵表示,新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把導管從病人大腿動脈伸至心臟位置,利用球囊擴張令功能不全的主動脈瓣張開,再導入人工主動脈瓣,過程中患者心臟繼續運作,手術時間及病人康復時間亦大幅縮短。
術後5年 存活率增3倍
該院心臟科主管蔣忠想補充,全球至今以該技術進行逾萬宗手術,病人術後5年存活率較以往高3倍,估計全港約1,000名病人可因新技術受惠。但李耿淵強調,暫未有足夠醫學證據證明新技術能取代傳統開胸手術,而微創專用的人工心瓣有效年期亦是未知之數。公立醫院現時只有伊利沙伯醫院進行新手術,病人需自行支付約24萬元的器材費用。
首2例長者 康復情況理想
全港首兩名接受微創植入人工心瓣的病人,為77歲陳先生及84歲盧女士,兩人均患有長期疾病,由於年紀太大,醫生認為不能承受開胸手術。每日游泳的陳先生一向注重健康,但術前數月卻經常氣促,連講電話亦乏力,檢查後才發現心瓣狹窄,更有心衰竭病徵。去年12月底進行微創手術,數周後心臟功能已大幅提升,現時行樓梯也不氣促。盧女士則稱,術前數月經常頭暈,曾在街道上暈倒,在醫生多次建議下於去年12月初進行微創手術,至今康復情況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