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殘運會圓滿結束近1個月,筆者現正撰寫團長報告,日前經秘書處匯集14個參賽項目的教練報告,內容主要包括賽前準備和訓練、比賽中運動員的表現及賽後檢討和建議等三大範疇,作為日後備戰參賽的參考。
在14個參賽項目中,除輪椅劍擊和乒乓球由本會全職教練執教外,其餘各項教練均是義務或以兼職性質執行教練工作。雖然備戰工作於年初已展開,但每周訓練次數及時數都感不足,這實受制於訓練場地不足、運動員接受訓練時間不夠、耐力和體能相對不逮,故難與中、日、韓、伊朗等強國和冒起中的泰國與馬來西亞的全職運動員抗衡。
筆者相信大型運動會是測試教練和運動員參賽工夫的舞台。由備戰、訓練以至臨場與對手較量,教練們均親身體驗運動員的起與跌和成與敗,於賽後作出檢討,繼而提出富建設性意見,作為日後備戰參考。
總括來說,足夠場地是訓練的根源;招募年青的新血亦刻不容緩,可免青黃不接;而盡早處理運動員的傷患,可讓他們有信心出賽;又體能是成功要素,足以影響能否贏取獎牌;再者,運動心理學的介入能使運動員的表現予以提升,教練也獲益不少;還有,教練團的互補不足及相互支援,使團隊更具信心參賽,因為彼此了解自己的強與弱、機會與威脅;最後,政府的全力支援(人手和資助)將促使殘疾人運動更趨專業、運動員更投入,成績才可更上一層樓。
眾所周知,中、日、韓三國在今屆亞殘運盡領風騷,馬來西亞、泰國及部分西亞國家的迅速崛起,成績驕人,全賴各政府在背後對殘疾人運動的全力支持。我們特區政府對殘疾人運動的支持力度,又可否考慮加大一點呢?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