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搶註是內地普遍性的亂象,但若深究箇中亂局,令人震驚又困惑。毫無疑問,巨大的區域品牌利益是搶註動機。那麼,從保護香港區域品牌的無形資產而言,港府或其他機構是否應更積極地對內地搶註現象說不?
內地搶註者 反而鬧維權
目前,局面可謂一團亂麻。內地非法搶註者反而以受害人名義四處維權,而香港作為真正的受害者卻保持緘默。
更加弔詭的在於,從內地法律來說,其他假冒仿造等行為確實對搶註者利益構成侵權;但搶註者的行為本身缺乏合法性和正義,又使同行極端不服,希望撤銷非法搶註的區域品牌。這就造成了「搶註有理,假冒更有理」的惡性循環。
在這種亂局中,沒有人是贏家。香港受損,假冒者受損,消費者受損,相關行業也受損。即使是搶註者本身也受損,費力不討好,要與圍攻仿冒的同行鬥爭,縱使暫時贏得千萬乃至億元利益,但最終會自釀苦果。很明顯,搶註商標一旦被依法撤銷,搶註者前期推廣品牌的心血和成本或將雞飛蛋打。
遏惡性循環 索區域品牌
打破惡性循環的鑰匙,就在香港手中。唯有香港出面,索回本應擁有的區域品牌,或向國家商標局撤銷被搶註的相關區域品牌。當然,從實利層面而言,索回後統一管理,向相關使用的企業收取品牌管理費用,自然是最佳選擇。終結亂局,則利香港、利企業、利消費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肖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