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曼德勒的福慶孔子課堂。
中國與緬甸有著傳統的「胞波」情誼,世代相傳的胞波情,在中緬建交60年時顯得尤為珍貴。走進緬甸,中國菜、中國文字、中國人隨處都能映入我們的眼簾,而來到位於曼德勒的福慶孔子學堂,更令人感受到了緬甸方興未艾的華語教育熱。
古傳說留下「胞波情」
「胞波」意即「同胞兄弟」。傳說很久以前,太陽神的後裔與龍公主相愛,之後龍公主生下了三個蛋。一個龍蛋從河裡漂到中國,一位美少女從中脫殼而出,後來成為中國的皇后;一個觸地而裂,變成寶石,緬甸便成為寶石之國;還有一個被緬甸驃族老人打水時取回,孵化出一個男孩,後來男孩成為緬甸古蒲甘王朝的始祖。從此,中緬兩國邊民語言相通,習俗一致,通婚互市,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為此,陳毅元帥曾在1957年陪同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寫詩篇《贈緬甸友人》:「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此後,兩國人民以胞波相稱,現在在兩國邊境相連的中國雲南瑞麗姐告與緬甸木姐,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中緬胞波狂歡節。
孔子課堂已成香餑餑
在緬甸曼德勒有一所福慶孔子課堂,這是全緬甸第一家孔子課堂,自1993年創辦至今就一直致力於在緬甸推行漢語培訓。「最開始我們只有5名老師,100多個學員,發展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名學員,年齡最大的學員已經60多歲了,是個和尚,現在他不滿足於在國內就讀,還遠赴雲南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學校副董事長黃鵬飛說道。
在福慶學校裡,有許多老師當年都是孔子學堂的學生,他們學成後又回到學堂裡教學,從2006年起,福慶學校就成為了HSK(測評水平考試)緬北考場,本著「人人學漢語」的宗旨,福慶課堂的招生範圍不僅僅局限於當地的華人,還有土生土長的緬甸人。校方利用學員每天上午和晚上的空餘時間,分年齡層成立了許多有針對性漢語教學的小班級,並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學員在生活娛樂中強化漢語學習與實踐。
福慶孔子課堂理事長李祖清告訴記著,隨著中國和緬甸貿易的日漸頻繁,漢語學習在緬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熱潮,對於緬甸的年輕人來說,在求職的時候如果懂漢語,無論機會還是報酬,都會提高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