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Thomas Coldefy。
環保,這一個詞語在近幾十年是大家不可能不知道的,以前是因為氣候變化問題,所以大家認為需要關心自然,不可以因為種種人為因素而進一步破壞自然,但到了今天,環保的概念已滲透到各個界別,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教育、藝術等,都會跟環保扯上關係。
早前筆者跟法籍建築師Thomas Coldefy在其設計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談了一會。很多國家及地方都大力推廣及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香港當然不可以落後於人,那麼建築又可以擔當甚麼角色,建築師又可以發揮甚麼影響力呢?Thomas的經驗或者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讓我們更明白建築物的設計和管理能否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減低對大自然的影響之餘,同時改善生活的質素,確保我們的後代可以繼續享有潔淨和綠化的環境。
優質的生活,不只是這一代人可以享有,下一代人也應該可以繼續。 ■文、攝(部分):曾家輝
Thomas在06年時,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國際建築設計比賽中勝出,所以筆者才可以在這棟從設計及技術不同方面都表現出環保理念的建築中跟他訪問,而HKDI可說是他在亞洲地區的一個里程碑,但他的環保建築「印記」其實不止於此,他已在香港設立首個亞太區辦事處,希望可以將生態平衡的建築理念引進到香港,甚至是中國內地。
綠色城市說在眼前
「我們剛到內地,見了一些客戶,再過一會便要坐飛機回巴黎。」Thomas說法國在環保建築上有嚴格的控制,所以可說是自小已受當地環保文化所薰陶,到現在都希望可以透過建築,將這一種低碳生活方式推廣到世界不同地方。
「跟內地客戶介紹環保建築時,我覺得他們並非不明白,因為現在內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很多人都知道環保其實是一種國際大趨勢,也明白環保原來是有著很高的價值,不只單純在技術層面而已,所以他們對環保建築是持一個正面的態度。」
「香港其實也很留意環保問題,所以我從來沒有擔心在這裡推廣環保建築會有問題,如果一定要說困難的話,就是如何向客戶及用家解釋環保建築的優點。雖然環保建築還是有點新,香港在這方面還可有很多東西可以做,但總的來說,人們都是很願意嘗試,沒有抗拒。」
為師生擴大創作空間
環保建築並不是複雜或很技術化的概念,它們在設計、建造、保養、使用等方面,會透過生態學和資源節約的方法,以達到特定目標,不但保障了用者的健康,也同時善用能源、水和其他資源,以及減輕對環境的整體影響--說到底就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平衡。
如果大家有到過HKDI的話,也許會跟筆者一樣對空間的運用感到十分驚訝,因為Thomas以白紙為設計理念,利用空中平台及四幢直向建築大樓,配合正門的扶手電梯,簡單而巧妙地呈現出一隻手抬起一張白紙的形象。從概念上來說,就好像打造出一個能激發及啟迪未來設計師的靈感智慧的學習場所,而從實際上來說,將空間帶入到室內,令師生們可以利用自然元素,包括風、空氣,以及公共空間。
跟Thomas一邊在HKDI裡行走及拍照時,大家都很享受建築物的空間感。他說就是設計出一個層出不窮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而校園空間廣闊,可作為展覽及交流的平台。「四幢直向建築大樓建成,各份屬一個學院,是建築物的支撐點,裡面是課室及其他工作室,橫向結構就是地下平台的設計大道及空中平台,中間就有很大的空間,好像空中花園一樣。」
如果大家有看過HKDI的資料,也會明白到Thomas在技術及物料上也有所考慮,以貫徹生態平衡的建築理念,採用基本技術與材料,盡量減低建築物能源消耗,而知專的設計正能反映他的環保理念--網狀鋼架結構不但可減少樓柱和牆壁數目以節省建築物料,更能讓自然風引進室內以調節溫度,而空中平台廣泛採用透明玻璃外牆的設計亦可充分採納自然光,減少冷氣耗電量,大樓天台及中層的花園能進一步綠化環境和抵消碳排放。
香港低碳無問題
Thomas在02年畢業於法國唯一的私立建築學院Ecole Speciale d'Architecture,之後加入巴黎建築公司SCAU,參與了威尼斯古蹟海關大樓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工作,而這美術館原來是由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可說是Thomas首個參與的重要項目。04年,Thoams移居紐約,加入了建築事務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aiates,參與了瀋陽Palace 66及天津Urban Market等大型建築設計項目。到了06年,他回到巴黎,加入其父親在1984年成立的CAAU建築設計公司。在09年,他又憑著西非布朔納法索瓦加杜古國際會議中心贏得建築雜誌《Speciale》設計大獎。
一直在說環保建築,筆者想了又想,最後想到天水圍香港濕地公園--這建築群將人工建築物與公園內的天然環境融為一體。包括天台綠化、用可持續木材製成的外牆面板及多層式陽擋、採用天然光、自然通風和具高能源效益的設備及循環再用現有物料等,令公園展示如何讓具高度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環境與鄰近的社區和諧共存。
對Thomas而言,環境質素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素,雖然香港是個高度密集的城市,建築物及自然環境在很有限的空間內共存,但這不會窒礙低碳生活方式的發展,至少香港政府及不少私人機構都在致力提升香港建築物的能源效益,以減少碳排放。或許,香港終有一天能成為低碳國際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