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賈選凝
以7屆香港單車精英賽總冠軍洪松蔭真人真事改編的舞台劇《秒速18米》,其亮點不只是金像影后鮑起靜的加盟,更邀到兩代單車英雄黃金寶及洪松蔭,親臨演出現場。將單車運動搬上舞台,不只是極為大膽的嘗試,更是創作者個人對單車運動「跌倒再爬起來」之不屈不撓精神的詢喚。導演李偉祥雖然是讀舞台表演出身,多年來卻一直從事影像創作,故而他「跨媒介」地同時結連了舞台與影像表達,演繹出單車賽手的精彩活力。今次,他將與我們分享這部既有「開心」又有「感動」、令人著實期待的舞台劇幕後故事。
《秒速18米》的創作idea來源於?
李:最初是04年,幫一個中學做的時長30分鐘的獲獎舞台劇,當時得到大家許多好評,便想將其擴充為一個兩小時的更完整版本。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編,我本人對其非常有共鳴。故事中,踩單車是非常孤獨的訓練,全世界都不支持主人公,這正像當初我們想以藝術創作為職業,周圍家人也覺得沒有前景。但我相信劇中會有兩大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堅持的勇氣和親情的溫暖。主人公的媽媽雖然反對,卻在暗地一路支持主人公的單車運動。劇中也描述了香港至今共4代單車冠軍,一代一代薪火相傳的堅持精神。
在舞台上表現單車運動有哪些大膽突破?
李:將單車比賽搬上舞台是比較大膽的嘗試,所以我使用了video配合其中。劇中有3場比賽,第1場完全使用video,旁白是體育記者的旁述聲源。第2場結合了舞蹈,去表現十幾輛單車在舞台上競逐的激烈。第3場則是video和舞蹈的結合,並使用了觀眾視覺上的幻覺,雖然video先結束,但從視覺上看,舞台上的單車仍在延續video情景。演員們為了這部劇,也充分挑戰了自己,台詞和在台上踩單車走位的配合,必須非常準確。
希望觀眾從《秒速18米》得到怎樣感觸?
李:觀眾應當會被劇中的「冠軍精神」打動,其實六、七十年代那一代人,身上最寶貴的精神就是這種頑強不屈。這是單車冠軍成功的決定因素,也是香港能有今日繁華的很關鍵原因。但我認為如今,人們多多少少都有些遺忘這種「香港精神」,但這卻是香港血液裡最寶貴的一部分,我們不該忘。這是我希望這部劇帶給觀眾的一點感受。相信六、七十年代成長的一班人來觀看,也會非常喜歡。整齣劇前半段的基調非常青春、開心,後半段則希望帶來一些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