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批市民排隊購買食油。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偉龍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陳寶瑤、譚靜雯) 香港通脹持續升溫,衣食住行樣樣加,惟港人入息升幅無法追上通脹,即變相減薪,令消費信心下跌。香港城市大學一項調查發現,香港消費者信心指數連跌6季,今年首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只有81.8,比較去年第4季下跌2.4%,物價信心指數更見2年來的新低。學者指出,數據反映港人擔心通脹升溫及樓價高企,影響生活質素,加上人民幣升值,香港大部分食品由內地輸入,市民未來將採取「慳得就慳」的策略,消費信心亦趨謹慎。
城大自2009年第1季起推出「海峽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由四地共6家大學協作進行,城大負責香港地區的研究,每季以電話訪問1,000名18歲或以上港人,了解他們對目前社會民生、經濟狀況看法。消費者信心指數涵蓋經濟、就業、物價、生活消費、購買房屋及投資股票6大範疇,滿分為200分,表示受訪者對目前社會民生及經濟狀況「完全有信心」;最低為零分,代表「完全沒有信心」;指數低於100分則表示「信心不足」,高於100分表示「有信心」。
內地消費信心微升
調查發現,兩岸四地中,以內地消費者信心指數最高,達93.1,其次為澳門的83.6,香港和台灣分別是81.8及73.4。調查也顯示,除了內地的消費者整體信心指數輕微上升0.5%,香港、澳門及台灣的消費者整體信心指數均低於上季,香港消費者信心指數更連跌6季,今年首季消費者信心指數只有81.8,比較去年第4季下跌2.4%;台灣和澳門亦分別下跌4.2%及1.3%。
兩岸四地港列尾二
通脹加劇,市民未來於食、住各方面的開支壓力將大增。調查發現,香港消費者物價狀況信心指數只稍高於台灣,只有48.3,於兩岸四地中,排在「尾二」,該指數除了創2年來的新低,更是連續8季下跌。不過,隨著經濟暢旺,職位空缺增加,調查發現港人對就業前景樂觀,香港就業狀況指數達101.6,創下2年來的新高,顯示港人就業信心已逐漸回復。
缺乏刺激消費因素
負責調查的城大管理科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曹國輝博士指出,香港消費者信心指數跌勢始於2009年第3季,他解釋,今年第一季除了政府宣布派發6,000元外,並沒有其他刺激市民消費信心的因素,而且香港市民預期未來樓價會持續攀升,加上通脹沒有降溫的跡象,故擔心影響生活質素,消費者信心亦變得謹慎。
曹國輝續稱,港元貶值令本港出現輸入性通脹,且香港大部分食品由內地輸入,其價格因港元貶值而上漲,亦是令市民對物價信心指數偏低的原因。他相信,市民未來一段時間消費方面都會採取「慳得就慳」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