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大地震發生超過1個月,國際社會對其的觀感正起著微妙變化。起初,地震導致生靈塗炭,日本人處變不驚、坦然面對,令國際社會稱許。但地震引發福島核危機遲遲未解,更見東京電力公司對事態諸多隱瞞、日本當局監管不善,無不使國際社會的同情逐步崩離。
日本當局事先未知會鄰國,便將高輻射水向海裡傾倒,是失信於鄰國的最錯一著,近年和日本交好的韓國,抗議之聲尤烈,這是極為值得日本注視的警號。正如加州大學學者吉廉基格所言,日本對待二戰遺留問題的態度,使它在亞洲各國之間出現「信任赤字」,「排水」事件勢必使日本的國際信譽帶來負面影響。
從事態發展來看,福島核危機很大程度是人禍:核電站海牆高度不足、後備發電裝置不堪一擊,加上核電站多次出現事故,監管當局仍然視若無睹,無不是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有學者認為,是次核事故出現,歐美的同情之聲最大,但一旦核事故遲遲未解,勢將出現「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日本向來是形象包裝專家,精緻的刺身、優美的櫻花、古雅的和服,合成一幅詩意盎然的圖畫,但一場近25年來最嚴重的核事故,也將官員的無能、東電的懈怠、監管的兒戲暴露無遺,日本災後需重建的,除了是一個個慘被海嘯蹂躪的城市,還有「日本」這個品牌信譽。 ■張啟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