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周日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書匠 卅年心血作俚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聊齋俚曲藝術團副團長楊道坤聲情並茂地演唱俚曲。

 蒲松齡一生科場失意,除了短暫的遊歷經歷外,他的一生大部時間都是在充當鄉村塾師中度過的。自中年以後至71歲撤館歸家,蒲松齡三十餘年都在當地豪門西鋪畢家坐館教書。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期間除了飲酒作詩、課徒教書外就是從事《聊齋誌異》和俚曲的創作。

 大部分聊齋俚曲正是創作於此時。傳說因為蒲松齡坐館的主人畢際有的孀妻王老夫人(即清朝大詩人王漁洋的從姑母)喜歡俚曲,蒲松齡為取悅這位老夫人,經常在自己客居的樓上一邊用腳踏著節奏一邊填詞創作,天長日久樓板都踏破了。

取材來自村婦小調

 之所以有此傳說,與俚曲的題材內容有很大關係,在流傳下來的15部聊齋俚曲中,其中12部屬曲藝說唱,如《姑婦曲》、《慈悲曲》、《琴瑟樂》等;有3部屬於戲曲形式,如《禳妒咒》等。其取材部分來源於《聊齋誌異》中的故事,描寫的大多是婆媳關係、鄰里關係、父子關係等日常生活內容。而所選用的音樂也多是鄉間婦女口中哼的小調。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裡文采飛揚,而在俚曲中的語言則多取自街談巷議,明白易解,聽來十分親切,加之廣採俚俗民諺、歇後語,形成了一種詼諧幽默、生動有趣的風格。貼近生活的藝術特色使得俚曲在民間有鮮活的生命力。蒲松齡的聊齋俚曲,自清代起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每逢正月十五等佳節,蒲家莊一帶的村民便將俚曲的片段作為「扮玩」的唱詞,有的還裝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銀匠、仙姑彩鸞、狐精施舜華等,到城區、鄉鎮演出。

創作發揚傳統美德

 也許蒲松齡取悅自己的東家老夫人只是一個傳說,但勸善懲惡,移風易俗肯定是蒲松齡創作俚曲的重要動機。蒲松齡是一位非常重視社會倫理道德的作家,在鞭撻不仁的同時,蒲松齡從勸善的願望出發,在俚曲中以大部分篇幅寫了許多諷諭世情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傳統倫理道德「忠、孝、仁、義」為綱,以他在《為人要則》中十二題的內容為目(即正心、立身、勸善、徙議、急難、救過、重信、輕利、納益、遠損、釋怨、戒戲),用形象化的手段,希望借此喚醒「村庸」、「市媼」,使傳統美德能夠光大發揚,同時也很關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比如在《寒森曲》中,蒲松齡以指陰罵陽的手法,借二郎神之口痛斥閻王貪贓枉法的罪行,並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姓受苦受難的根源是封建官僚機構的最高層:「官既高、福也長,只該求姓名香,如今全把良心喪。四季搜求州縣禮,自己又受枉法贓,小官盡描你的樣。斧打鑿鑿又入木,遂叫那百姓遭殃。」

相關新聞
盛世聊齋寂寞曲 (2011-04-17) (圖)
教書匠 卅年心血作俚曲 (2011-04-17) (圖)
蒙古族身份少人知 (2011-04-17) (圖)
蒲松齡:落魄的「短篇小說之王」 (2011-04-17) (圖)
北京蟻族的「後唐家嶺」時代 (2011-04-10) (圖)
2010蟻族調查:「北上廣」仍吸引 (2011-04-10) (圖)
生活窘迫 塑「蟻族」社會觀 (2011-04-10) (圖)
自墊廿萬 「蟻族」研究第一人:值! (2011-04-10) (圖)
美國女孩感歎:不可思議 (2011-04-10) (圖)
2008-2010月平均支出(元) (2011-04-10) (圖)
話你知:蟻族 (2011-04-10)
香港亮睛工程 復明廿萬雲南同胞 (2011-04-03) (圖)
從根做起:推廣科普教醫護 村民認知白內障 (2011-04-03) (圖)
整體提升:雲南眼科藉機接軌國際 (2011-04-03) (圖)
防盲扶貧 劉應鵬六載奔波 (2011-04-03) (圖)
雪中送炭:治眼需賣全年糧 亮睛仁醫不收費 (2011-04-03) (圖)
締造全民圍觀 微博改變中國 (2011-03-27) (圖)
九成用戶:微博改變生活 (2011-03-27) (圖)
「博」出位 鬥快鬥猛 (2011-03-27)
「微博門」頻生 消息真假難辨 (2011-03-2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周日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