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踢躂雙腳,也能譜出言語、舞動心聲。《踢躂飆城》雖是第三次重演,卻是首次在本土演出。這一應澳門文化中心「開箱作業」系列邀請的表演節目,終於踏上香港劇場,帶我們進入別具風格的「踢踏」世界。一對踢躂舞鞋,利用音樂和節奏編織出不同節拍、就像樂器般動聽。才華洋溢的編舞兼舞蹈家郭偉傑,利用都市人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製作出與節奏有關的作品,發揮舞蹈藝術功能,誓要與所有舞伴,以踢躂步調,打動全城。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一切生活節奏皆可「踢踏」
身兼《踢躂飆城》編舞與演員雙重重任的郭偉傑,最初的靈感就是希望將生活中許多單調細節,用急促的「踢踏」節奏串聯為律動故事。而這節奏又恰恰是我們生活中時時刻刻身處的狀態。郭偉傑認為:「香港人平時在生活中都很趕時間,做事節奏很快,我們正想將其表現出來。」來自四面八方的旅客不約而同入住一間破陋旅館,帶著不同的經歷背景,陌生過客雖然言語不通,一穿上踢躂舞鞋,雙腳便都會自覺舞動出千姿旋律。
在這處特別的「收容所」,他們回顧了生活中曾經發生過的事——彼此對望似曾相識的傷悲,人生從而得以被重新檢視。這個用舞動觸發共鳴的世界,令人們最終解開心結。郭偉傑更賣了個小小關子:「大家要看到最後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人之所以置身這裡,其中有個特別原因。」
生活的各種用品也成為舞台上的道具。煮飯時可以打拍子,拖鞋更可以踢踏出動感聲波,「踢踏」成為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譜出的輕鬆節奏。在劇中舞者陳嘉儀看來,城中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其實人人皆可嘗試「踢踏」這種老少咸宜的舞步。「踢踏舞在香港並不普及,在國外,小至三五歲的孩子都能做到踢踏動作。」「踢踏」的關鍵在於節奏感,而只要會打拍子,就已懂得「踏」出節奏走向。
劇中人們對生活壓力的反思,正是透過十足輕快的節拍傳達給觀眾。郭偉傑亦期待觀眾能跟隨舞台上的舞者們展開一番活潑思考。「究竟平日這樣急速的生活,會否令我們錯過生活中的一些精彩?」
「看得見的音樂」結連中華傳統
陳嘉儀用了一種非常動人的形容令我們理解「踢踏」,她稱之為「看得見的音樂」。「踢踏」的敲擊舞特質決定了它需要樂器從多個層面給予引導。「不同於一般舞蹈注重的優美形態,踢踏舞中加入了更多聽覺因素。」因而她本人也會常常介紹喜歡音樂的朋友去觀看「踢踏」表演。「踢踏舞十分容易表達,且由淺入深。」
這種看似西方流行元素十足的舞蹈,也可以適時結連中華傳統文化。就像《踢躂飆城》最尾處,舞者們在《黃河頌》的伴奏下,演繹「踢踏」、更加入了水袖等純正東方元素。這當然也源於編舞郭偉傑早年曾有中國舞的表演經驗,故而他希望做出一種中西薈萃的嶄新「踢踏」表演——「當舞台上的表演者們,上半身著中式服裝,下半身卻踩出『踢踏』的旋律節奏,其衝擊力想必會令觀眾們久難忘懷。」
《踢躂飆城》
時間:4月29至5月1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4/F劇場
查詢:2734 9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