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人活了半個世紀,才明白箇中真諦。時機未到,緣份未到,無論費盡多少心力,始終也未能開花結果;若果各種條件配合,機緣一到,便水到渠成,以佛學言之,就是一個「緣」字。我們想成功辦好一件事,能做的只是努力做好各種有利事情成功的條件,創造一個有利它成功的環境,這是「因」,當各種緣份走在一起,「果」也自自然然出現,不必強求。所以粵劇行有句行頭話:「練定功夫等運到」。至於我個人辦事,一向奉行「醒目仔精神」,注意大環境的變化,順水推舟,以求事半功倍。
說出上述一番話,皆因上星期六接受了香港演藝學院的邀請,欣賞該學院戲曲課程的演出。由於晚上九時早有約會,所以我在回條中說明須於九時離去,感謝負責人不介意,安排一個座位給我。記憶中,經常看該課程師生演出是劉洵在任的時候,因為大家三個月便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會議上碰頭,從他口中知道演出日期,也盡量抽空捧場。劉老師離職後,動力少了,看該學院戲曲課程的演出也少了。記得在二零零八年底,距離我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六年任期尚有數月,為了好好總結我在六年內各種有關承傳的建議,於是接受邀請,觀看開放日演出,卻因社會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要留守電台,不能成行。所以上星期六雖然只有時間看半場戲,也欣然前往,算是還了一個心願。
演藝學院可推動粵劇發展
以我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九年藝評工作的經驗來說,該院戲曲課程師生的演出是最好的同類演出。這也是最合理的結果,因為除了香港演藝學院提供全日制戲曲課程外,本港再也找不出有另一家了。再者,論師資水平和學習環境,其它團體絕對望塵莫及。所以,我在早年冒昧在這專欄提出該院的戲曲課程畢業生大部分沒法加入職業粵劇團的問題,並且向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提出「梨園新秀計劃」,為青年演員創造進入職業班的平台,是期望該院戲曲課程能對本港粵劇界有實質的貢獻。據知該院的戲曲課程近兩年已經作了變革,學生的人數增加,與香港八和會館的關係變好,加上政府撥專款給香港粵劇發展基金發展粵劇,未來十年油麻地戲院、高山新翼、西九戲曲劇場相繼落成,整個大環境有利粵劇發展,香港演藝學院全日制戲曲課程在培訓粵劇台前幕後人才,既具優勢,也有責任。正如我在一次審批會議上,聽到與會者都眾口一辭認為在時下實際環境中,香港演藝學院絕對可以在推動粵劇發展扮演積極的角色,可以說「人和」的條件具備了。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