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蟹形古村塘尾 明清遺風演繹天人合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市石排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現存古民居約268座、21座祠堂、19座書室和若干古井、炮樓等。民居與書室結合、民居與祠堂結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點。

 現代人難以相信,塘尾村李氏家族千人之規模僅僅始於一對夫妻。而塘尾傳奇不止體現在一個家庭的繁衍力量,塘尾傳奇也體現在有別於耕讀傳統的「商讀傳統」,此外更體現在迷人的傳統居住文化—完美的天人合一。

 ■文:香港文匯報廣東分社記者 丘麗芳、吳彥英、肖郎平

 塘尾巨榕掩映,果樹雜陳,老屋飛簷。鴟吻翹尾於宗祠屋脊之上,麻雀並不懼怕這號稱龍子的怪獸,肆無忌憚地在它的鬍鬚上起起落落。但塘尾的魅力,絕不止於這些通用的古村印象。韓國建築大師承孝相認為,正確的建築準確反映了所在地段的地理性、歷史性文脈,這些建築的集合創造了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塘尾,正是這樣一個場所。

 這是個傳奇的村莊。

蟹形村莊天人合一

 向來建築界的說法是,中國傳統建築是水平佈局,與現代西式建築的垂直佈局不同。但是,去了塘尾村,我們就無法僅僅從平面去體認這個神秘的村莊,因為我們從來都忽略了,從空中俯瞰才可以發現的建築格局秘密。

 秘密就是,塘尾其實像趴在東江邊的一隻螃蟹。如若沒有導遊揭示,從平面視角是難以快速察覺的,唯有俯瞰最形象。古村落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村口前有一大二小三個池塘。最大的池塘像蟹殼,南面兩側的小池塘象徵隻蟹鉗。大池塘北面還有兩口古井,分明就是兩隻滴溜溜的蟹眼。這種仿生風水的佈局,寓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

 手摸沁涼的古圍牆,它可是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老朋友,已有300多歲高齡。遊客一般由東門而入,東門在四座圍門中規模最大,高9.30米,為兩層青磚鑊耳山牆建築,圍門上鑲磚雕「秀挹東南」匾額。圍牆上有瞭望孔108眼,暗合36天罡72地煞之數。圍牆附設17座譙樓,加上4座圍門和村中獨立譙樓共計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名稱來命名。

 村莊方位當然是中國傳統最佳的坐北朝南!這樣就可以冬暖夏涼,盡享溫暖潮濕的南風,又可以避開凜冽北風的騷擾。古村落佈局合理,雖然圍牆、炮樓、里巷、祠堂、書室、民居功能各異,但「七縱四橫」的巷道把所有建築物和交通構成井字形網狀。

 在這裡,所有細節都不是可有可無,值得大家再三留意。如果有一爿小小的木片在窄窄的屋簷下閃現,您可別漠視不顧。也許,是一塊清朝的民宅牌號;也許,是一塊畫著八卦、騎著老虎的鬼王的辟邪桃木。

 古祠巍然,燕雀繞樑,呢喃有聲,令來客回歸兒時夢境,追憶鄉村「燕子歸來尋舊壘」的溫馨和美。暮春三月,石排本地姑娘阿玲陪著我們在巷陌之間穿梭,在穿越屋脊的餘暉映照之下,青石板折射著不可言說的光芒。於是,詩人鄭愁予的《錯誤》躍上心頭,「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塘尾完美體現古人天人合一智慧,儘管走馬觀花,已令人歎為觀止。體會傳統建築文化與天地融合之妙,不免心生感歎,塘尾古村落簡直隱藏一幅文化全息圖像。與古人居住在文化空間之中相比,現代人生活在毫無生氣的石屎森林,終於明白失去家園之痛的根源在哪裡。節奏太快、營營役役的房奴們,又怎能不羨慕李惠宗老宅對聯中的閒散自在:「聊借好花行樂事,且將閒地養餘年。」

穿越數朝時空錯覺

 遊走在塘尾七縱四橫的巷道中,現代人在建築文化歷史沿革中,一天就完成幾百年數個朝代的穿越。

 塘尾見證一個家族文化的傳奇故事。據《塘尾李氏族譜》記載,南宋末年,著名理學家李用的曾孫李櫟菴從東莞白馬避難至此,開館教書,並娶黎氏為妻。李氏家族經歷元、明、清近六百年,逐漸興旺,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因有蓮塘呈半月形繞村,村莊原名蓮溪,康熙、乾隆年間,因村居蓮塘之尾而改稱塘尾。

 塘尾村現存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是典型的嶺南廣府建築。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建築有14座,清建築248座,以清晚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祠堂一般是核心建築,民居圍繞祠堂組團佈局。現存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蘭苑公祠、七房廳與墩睦堂等。大多紅石做門、窗框和砌牆基,水磨青磚清水牆,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築構件,遺留歷代眾多的生活、生產用具。

 塘尾古圍牆繞村一周,周長860.8米,高5米,寬0.35米。28個譙樓一般尺寸為長、寬各4.5米,高7米,圍牆和譙樓組成防禦體系保障村落安全,先後成功抵禦1911年清軍搶劫和1944年石碣土匪李朝的侵犯。至今,北門牆上彈孔歷歷在目。不過,當你踏入景通公祠,濃郁的文革之風撲面而來,祠堂牆壁四周全是文革標語和巨大的「忠」字。

 塘尾建築歷史文化傳遞著明清、民國、文革和現代的氣息,令人產生今夕何夕的時間錯覺;同時,由於李氏家族後人紛紛撤離老屋,出租給5,000多個四川人,令人產生空間的迷離感覺。嶺南遺韻的村子裡處處飄蕩著川方言,令人又懷疑究竟置身嶺南還是巴蜀?

相關新聞
蟹形古村塘尾 明清遺風演繹天人合一 (2011-05-01) (圖)
塘尾殊榮 (2011-05-01)
商讀傳統再證塘尾傳奇 (2011-05-01) (圖)
「康王寶誕」古俗遺產 700年「日本鼓吹」證文化交流 (2011-05-01) (圖)
古採石場衍生四鎮 奇絕瑰麗丹霞飛紅 (2011-05-01) (圖)
走入手作市集 藝術家與民同享創作樂 (2011-04-30) (圖)
自家製作小巧陶瓷 (2011-04-30) (圖)
JCCAC 手作市集及開放日 (2011-04-30) (圖)
琉璃製作含熱和汗 (2011-04-30) (圖)
玻璃吹製工作坊 (2011-04-30) (圖)
琉璃高酒杯展 (2011-04-30) (圖)
工作坊創作大眾化 (2011-04-30) (圖)
樹脂水晶膠飾物製作坊 (2011-04-30) (圖)
圖像移印—布袋工作坊 (2011-04-30) (圖)
投入經典名畫動態世界 (2011-04-30) (圖)
「世界經典名畫魔幻館」展覽 (2011-04-30) (圖)
時裝設計師 國際舞台綻放中國力量 (2011-04-28) (圖)
跨越時空的巴赫知音 (2011-04-28) (圖)
德國小提琴大師特茲拉夫獨奏會 (2011-04-28)
設計師與你系列(一) (2011-04-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