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康王寶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排鎮政府提供)
塘尾村至今仍保存有濃郁的傳統民俗文化,其中「康王寶誕」活動有近300年歷史。每逢農曆七月初一至初七,塘尾全村男女老幼在鑼鼓喧天的陣勢下,「抬大神」全體巡遊。傳說是為了紀念北宋抗遼名將康王(名康保裔)生日,以祈求平安好運。「康王寶誕」表現的是隆重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活動,「康王寶誕」節俗尚保持著原汁原味,在東莞乃至廣東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被譽為嶺南地區明清民俗的「活化石」。
2007年,「康王寶誕」被公佈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排鎮政府近3年每年投入50多萬元,資助塘尾村開展「康王寶誕」活動和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活動。在「康王寶誕」活動期間,鎮、村還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攝影、徵文比賽,擴大古村落文化影響。
此外,塘尾冬至及年初祭祖、清明祭墳及祭祖,七月初七拜七姐等習俗。用「日本鼓吹」送喪號「過洋樂」的習俗,則至今延續700餘年。值得一提的是,「過洋樂」恰恰與塘尾李氏先祖理學家李用有關。宋末理學家李用反元兵失利,被迫東渡日本講學,許多日本人都受到感化,尊稱他為夫子。李用81歲去世時,日本人以鼓吹《過洋樂》送喪扶柩直至東莞。此後東莞人送喪皆用日本鼓吹,樂人皆穿戴倭衣倭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