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老上海月份牌
春光醉暖的5月,不只令我們置身已趨炎熱的環境,還能在我城,坐觀他城——不必離開香港,就能體味海上風情。浪人劇場在這個5月,擔當起了社區文化大使的角色,用一系列社區藝術活動,以獨特的內容、輕鬆的形象和震撼人心的表演模式,合力呈現「上海風流」。這計劃不但能令廣大市民更了解上海人在香港的歷史、認識他們的風俗,更將老上海的生活價值盡數展現,發揚上海人具品味、志向遠大的精神。
整個計劃力求傳達盡可能全面的上海訊息,又以其中《香港風俗劇場II——上海風流》、「品味上海人」文字創作坊 和「摩登月份牌畫」製作工作坊最為有趣,不同的活動將興趣面向不同的觀眾,引領至不同的探索上海浮世繪的角度。
「品味上海人」
「品味上海人」文字創作坊的靈感,來源於每人每日所讀所見的文字,這些文字從四面八方而來,但真正能留在你心裡又有多少?我們如何選擇並建立自己的「心頭好」?導師在分享他們喜愛的文字之餘,也會透過不同形式的遊戲,與參與者一起從另一角度觀察事物,最終用獨特的文字為生活留下「痕跡」。參與者將嘗試遊走在有上海人生活的地方、記下他們的生活與故事,再經過導師的整理,變成日後演出的文本,並於總結展覽展出。這樣妙趣的體驗,是不是聽上去就很讓人躍躍欲試?
而「摩登月份牌畫」製作工作坊,則會招募一班學員與導師以場景佈置及角色扮演(Cosplay)的手法,重組及再現上海人在香港的不同生活,並製作成「摩登月份牌畫」於演出時展覽。月份牌不再是泛著濃濃歲月痕跡的老上海畫報上,令人心癢的往昔聲色,自己動手,也能刻畫出屬於這個時代港人心目中所理解的摩登月份牌。工作坊將配合外出考察和有資深劇場創作經驗的導師指導,令參與者更深入理解上海與香港的不同城市氛圍與背景,對比兩地文化中的各自亮點。
「上海風流」
《上海風流》的藝術總監及監製譚孔文,腦海中最初浮現的是一連串畫面,因為世博的緣分,上海和香港彷彿被突然緊密連結起來,但其實細心想想,兩地的交流其實自1949年之後,早已在不斷進行中:洋行、國語電影、旗袍、月份牌畫、航運、洋船、歌廳、上海理髮店、浴池、洋服裁縫、董浩雲、包玉剛、張愛玲、劉以鬯、沈殿霞(肥姐)、許文強、《上海灘》、《花樣年華》等等名字,甚至是行業、產品與文化品味,上海的印記,從那時起便在潛移默化作用於香港,有些甚至在這裡生了「根」,和本土文化糾纏不清了。譚孔文說,有一個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為甚麼以前包租婆多數是上海女人? 」
這一連串畫面促使他身體力行,召集了一班有興趣一起探討這個課題的藝術工作者,吸引大眾注視,他們作「實地考察」,利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將這個或許被大眾遺忘的「上海人」世界再次發現、重組,演繹為《上海風流》。風俗劇場的生動跳脫,想必會以老上海的風華姿容,令我們更加理解當代上海走在世界前端的國際化面貌。愛上上海,不妨從這裡開始。 ■ 文:賈選凝
詳細資料請瀏覽www.facebook.com/TheatreRon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