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孔子頭上的兩把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21]     我要評論

文:李恩柱

 王學泰教授說,《論語》是本紀念冊,是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包括再傳弟子)為追念恩師所編纂的恩師言行錄。

 王教授的詮釋,解決了我一個多年的疑問:為甚麼《論語》裡面的話都是讚頌孔子的。世上沒有完人,孔夫子也不例外。可在《論語》中,孔子除了遊說奔波、拜訪各國領導人體現了生活的暗色外,孔子不僅有知識,而且和藹,一點也不端架子,是個極好的老頭。他的那些弟子紀念恩師的目的百分之百達到了,然而我們後人卻不知道完整的孔夫子究竟是甚麼樣子。看來,不論古今,「紀念」的文字裡面,被紀念者不好的一面總會有意無意地闕略。王學泰說:「《論語》中的孔子不能說是全面的孔子,只是弟子們心目中的孔子。」誠哉是言!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的先人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司馬貞對孔子的外形有個解釋:「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不管「圩頂」作何解釋,也不管那時社會環境多麼視「野合」為正常,這段話說明孔子是個一般的人,家庭背景稱不上顯赫,出身談不到光彩。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毫不隱藏不盡如人意之處,很真實極坦蕩。

 弟子隱去恩師的另一面,只要社會環境正常,人們了解全面的孔子也不是難事。學術上,後代人各取所需,重新評價儒學,出現董仲舒的孔子、朱熹的孔子、康有為的孔子也對繁榮學術有利。怕就怕學術與政治攜起手來,以學術服務於時代的需要。中國歷史上的君王,無不煞費苦心地對孔子進行喬裝打扮,目的在於借重孔子的形象以增強自己的威嚴。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等等,目的都是為神化自我,佔領道德制高點。

 孔子的思想是針對所有人的,誰學了都可以受益。不過,有個現象:孔子周遊列國,總是先拜見那裡的領導人,向他們宣傳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接受並實踐自己的主張。就拿孔子的「仁」來說,不論含義多麼複雜,指向的首先是統治者,希望他們「為政以德」,體察民情,愛惜民力。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談事論理,不抽象,沒有空洞的大道理,不如某些知識分子那樣不食人間煙火。他深知某項利國利民政策是否實行,權力掌握在君主手中,老百姓作不了主。所以走了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都是把自己的主張講給那裡的君主聽,希望那些君主推行仁政。時下不少人以為,孔子講的道理是針對整個社會的,雖然不算曲解,卻也有誤讀的成分。

 五四那陣,孔子幾成眾矢之的。但李大釗很明確地說:「抨擊孔子,非掊擊孔子本身,乃抨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權威也,非抨擊孔子,乃抨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正是歷代統治者使本來和藹可親、充滿智慧的孔子成了君主專制主義、禁慾主義、等級主義的孔子,成了封建意識形態的符號。魯迅先生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裡,把孔子稱作「摩登聖人」。所以摩登,就在於統治者出於自身的需要把他老人家變成飾物。幾千年來,表面上孔子遇到的「捧」多於「棒」,但究其實,「捧」也好「棒」也罷,都是孔子頭上的刀,分割後各取所需。

 尊《論語》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與後來否定儒學,心理是一樣的。

相關新聞
保與不保? 活化不活? (圖)
市區私人建築物活化 (圖)
外國成功活化建築 (圖)
中環街市 (圖)
西營盤「消失」前 用藝術留住回憶 (圖)
梁柏豪的《西營盤,別想太多》 (圖)
劉穎雯的《抽空》 (圖)
Thomas的《留住者》 (圖)
留住西營盤
歷史與空間:台灣「童乩」的面貌 (圖)
豆棚閒話:秦可卿皇族身份探佚
文化觀察:孔子頭上的兩把刀
文化觀察:悖論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