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啟源)「在那間公司內,職員與受害人的分別,只在於事主是否醒覺。」大專生張先生(化名)因一次於街上接受有關兼職工的問卷調查訪問,結果成為求職陷阱的「獵物」。雖然他能抽身而退,但因被誘購買投資課程及美容療程致債台高築,夜夜噩夢。他「踢爆」求職陷阱正起新變化,有機構利用青少年之間的「友情」,游說已「中招」的青年利用朋輩網絡進行推銷,甚至利用社交網站,隨機向陌生人發放「筍工」資訊作餌,吸引求職者上釣。
張先生表示,填寫問卷期間,該調查員聲稱有「筍工」介紹,碰巧他正想找一份兼職工作,故不虞有詐應邀到教育中心應徵推銷員。惟該中心要求他先接受為期一周的密集課程,每天上課12小時,期間不斷遭年齡相若的「職員」疲勞轟炸,「洗腦式」向他介紹投資課程及美容療程,不斷向他灌輸前人年收入逾百萬元的成功經驗。最後,他花上近1.6萬元購買投資股票課程,再以近3萬元買入美容療程,目前仍有2萬多元欠債未清還。
逾百同齡「職員」 料同是受害者
張先生憶述,當他準備「履新」推銷員工作時,才知道公司要求他向朋友推銷,仔細計算後,最少要找5名朋友、花逾20萬元報讀課程,他才獲1萬元收入,當時始醒覺自己已誤墮求職陷阱。他指出,相信游說他購買產品的逾百名同齡「職員」同樣是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