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朗天
陳可辛新作《武俠》在康城亮相,大家立即想問的問題自然是:他拍的武俠片,跟其他人拍的有甚麼不同?
《武俠》之前,大抵沒甚麼人敢打賭陳可辛懂拍武俠片,香港人心目中的電影「大俠」始終是張徹、楚原、徐克、程小東……但在合拍片邏輯,在集體大製作智慧中,早就沒分類分派的需要。馮小剛能,李安能,為甚麼陳可辛不能?當然,沒有人(可能也包括陳可辛自己)會拿陳可辛跟張藝謀、陳凱歌,甚至吳宇森相比,大家早把他和李安對上了號,二人間的暗戰比拼,隨著《武俠》的出現可能日趨白熱化。
熟悉陳可辛的,都曉得他可能是最能融入荷里活制度的香港電影人,但他的聰明之處正在於不像吳宇森、于仁泰、徐克、劉偉強,仰別人鼻息,求人家吸納。他是自立門戶,用仿荷里活思維打自己江山、拓自己市場。主權移交之後,轉戰東南亞,躊躇滿志,幾經思量,終於以《如果愛》進軍內地,從此有意識地走上不歸路。陳可辛創作名言很多人都知,便是拍類型片才體現創作自由。在類型片的大招牌下,有本領的話,「其實怎樣也可以」。他正是以這想法面對內地評審制度。
借類型片體現自由,自然便不能拘於一格一型。所以他首先向觀眾示範驚慄片(《三更》)、歌舞片(《如果愛》)、戰爭片(《投名狀》),現在則振振有詞:武俠片我也成!這種製作闊度,華語片導演中,的確只有李安可以比擬—武俠片(《臥虎藏龍》)、同志片(《喜宴》、《斷背山》)、科幻片(《變形俠醫》),甚至色情片(《色戒》)!陳可辛和李安的跨類型不是王家衛式的。王是借類型發揮個人風格,成就作者。陳、李則是忠於類型要求,在裡面翻跟斗。工業人喜歡陳李多於王,絕對有跡可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