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教育當局於2000年推出「課程改革」後,以「校本發展」為名,大力推行科目合併,強烈地傳達了冷落和貶抑中史科的負面信息,令國史教育的形勢岌岌可危。隨著新高中學制施行,關注普及國史教育聯合行動組,在年初進行了「新高中中史科施行狀況問卷調查」,發現各中學開設高中中史科以「一班」為主流,修讀人數只有約1.2萬,而且出現退修潮。中史科被邊緣化的趨勢,實在值得注意。然而,教育局早前在網頁發表《中國歷史教育正面睇》,回應本小組所做的中史科調查。當中,不少論點及理據不無爭議之處,故不得不在此提出討論。
中史不再成科淪為元素
第一,該文章認為,課程發展議會在2001年規定,初中必須教授中國歷史,並以文件形式,列明中史教育最少佔15%總課時。然而,文章只提及「中國歷史」,而不是「中國歷史科」,相比「港英時期」的獨立必修科,退步為不再獨立成科,然後再淪為其他科目的「元素」之一,難道這不是倒退嗎?此外,教育局自稱有最低時數的規限,但他們有足夠指引或作合理監管嗎?這些規限有落實執行嗎?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有學校在初中三年,只於中三教授中國近現代史;有學校以兩史結合為名以英文教中史。難道這又叫作「有學習中國歷史」?
55校不設中史數據存疑
第二,文章指出,今年只有55所學校不設獨立中國歷史科。然而,教評會根據2007年的「選校手冊」,點算出全港有107所學校,完全未有開設或未能於初中三年一貫開設獨立中史科。而據教育局2008/09年資料,全港446間中學,只有317間於初中三年均有開設中史。而56間中學只於其中一年或兩年開設中史。73間中學完全沒有開設獨立中史科。究竟55所是否只計算初中完全不開設中史科學校呢?如果兩年間真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教育局何不以後每年公布,初中三年均有開設中史科的學校數字,以增加透明度?
避談開班數和修讀人數
事實上,由於初中沒有中史科,以科目合併的形式,又未能有效教授國史,試問學生又怎會在高中選修中史呢?根據考評局數據,1999年會考中史科日校學考生有30,649人,但2010年已跌至26,186人。及至新高中推行後,去年教育局公布中史科修讀比率,只有16.4%。經推算,只得12,867名中四生修讀中史!而教育局發放信息指,大部分中學在高中都會開設中史,但對開班數目和修讀人數則避而不談。我們的研究發現,在74間回覆學校中,有66間表示,中四只開設一班中國歷史,佔89%。由此可見,新高中中史科日漸被邊緣化,已成為趨勢!
科目整合教授成效有限
第三,究竟以科目整合教授中史是否有效呢?我們去年曾訪問85間學校初中綜合人文科的成效,有6成表示,在推行綜合人文或新歷史等科時,遇上種種困難。當中包括:工作量沉重、欠缺支援、資源不足等。7成受訪者表示,科目綜合後,未能有效教授各人文學科基礎知識,情況與當局所說的正好相反。
課程設計不當釀退修潮
第四,文章指出中國歷史「退修潮」,是因為學生在中四時多讀一門選修科,以擴闊知識面;到中五時退修,實為預期現象。然而,對這些憑空的瞎猜,筆者實在不敢苟同。因為,我們從首段提及的調查中得知,同學不選修中史科三大理由依次為「選修其他更熱門學科」(79%)、「課程內容太深太多」(74%)和「考評要求太高」(66%)。事實勝於雄辯,設計不當的課程和考評方式,正是同學對中史卻步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史地位低落也是重要因素。試問教育當局又怎能置身事外?
促列中史為獨立必修科
歷史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根本,是一個民族賴以薪火相傳的基礎。學習國史實屬理所當然,教育當局不應再以人為的謬誤政策,強行剝奪中學生全面認識祖國的權利。為此,筆者再一次促請當局,務必改弦更張,立刻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恢復中史科的應有地位。 ■關注普及國史教育聯合行動組召集人 黃家樑(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