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孕育多名「星之子/女」,負責計劃的黃金耀指,香港中學始終偏重公開試成績,易令學生因資源、設備不足而放棄科研。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盼大學設備資源培育中學生科研興趣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高鈺)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過去5年已有6位中學生憑出色科研成果,獲得「星之子/女」榮譽,成就「摘星之旅」,而在背後孕育他們成才的「伯樂」也功不可沒。每年帶領香港年輕科研人才參加Intel國際科學工程大賽、造就6「星」的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特別推出「良師啟導計劃」,將大學的專業知識與中學生的創意連接,以大學的設備和資源,進一步培育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能力。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認為,香港中學始終偏重公開試成績,學生易因資源、設備不足而放棄科研,希望能藉計劃發揮港生的才能,長遠更可為國家培訓科研人才。
計劃年取錄40中學生
「良師啟導計劃」由新一代文化協會做媒,聯繫大學教授指導中學生做較高水平的創新研究,計劃每年取錄約40名中學生,為期1年。被稱為「星之師」的黃金耀指,一般香港中學生很難貿然借用大學設備,部分幸運者會有中學老師願穿針引線,相比起來,他5、6年前到北京、上海等地,不少中學已開設科研大樓,提供有利條件讓學生做研究,「裡面有納米設備和電子顯微鏡等高科技儀器,遠遠拋離香港」。
他表示,近年多個比賽所見,不少中學生的研究作品水平能與大學本科生比肩,足證其興趣及能力,希望能透過「良師啟導計劃」聯繫更多伯樂,為學生的科學頭腦開竅。
初生之犢構思更大膽
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張漢揚自06年起已參與計劃,「星之女」李安琪便是其高徒之一。他認為,大學應適當開放,讓有志並經培訓的中學生能使用大學設備,培育具科學精神的年輕一代,「若能助中學生參與研究,說不定十年八載後他們就能成為一流科學家」。第2年任計劃導師的中大化學系高級導師麥健華更指,中學生的科研項目往往比大學生的更具創意、更大膽,「大學生的知識較廣、較深,容易被所學的限制想像,對他們而言是個負擔;知識相對較淺的中學生,反而有更闊的思考空間」。
傳統教學重成績輕科研
科研發展需要配合鼓勵思考、探索的教學模式,不過曾於中學任教物理11年的黃金耀表示,本港學校多只著重公開試成績,科學教育思維與30年前比較仍無寸進,即使已加設多部教學輔助電腦,卻主要處理日常行政,教學模式未有革新,令港生創意思維裹足不前。他又直言,不少傳統名校因強調公開試、體育、音樂成績,其他範疇易被視為窒礙,令有志科研的學生縛手縛腳,「校方基本上沒甚麼支持,只會『簽個名』讓學生參加計劃而已」。相反,名氣不大的學校卻極力支持學生,「就像陳易希母校,為延長他於實驗室的時間而更改校規」。
他說,香港高科技行業發展機會不多,而且工作既辛苦薪金卻不高,因此寄語學生可放眼神州,「回歸後已有更多港人到內地工作,其實科學家也可以。深圳、珠三角有很多機會,當地正發展電子高科技」。他舉例指,美國的學生不會因州份限制工作機會,「若紐約學生有意航天科技(發展),他們會到航天重鎮休斯頓」,希望港生將來不只聚焦於尖沙咀、中環,而將目光放至北京、酒泉等地發展,「這也可以是國情教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