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每個舞台劇愛好者大概都看過太多獨角戲,簡約的劇場表演形式,是獨角戲最大特色。一個演員詮釋不同身份,又不令觀眾感到無味,不但是考驗,也是挑戰。李俊亮這次「一個人在台上」的挑戰,更是明確體現在了劇名上:《男人事、男人是……》的英文名是「A Better Man」,一個男人其實是父親、又是兒子、也要時刻面對該如何做個好男人的問題。他的獨角戲舞台上,不但演繹了三個不同時代而又同出一系的男性,如何去實現自身理想、如何去滿足他人期望和如何去做個「好」男人的故事,也像是帶領舞台下的我們,讀出一本男人四十的三世書。在生命與歲月洪流的關口,如何面對自己的困惑、社會的壓力,和無形的種種對「好」男人提出的要求,是戲裡戲外李俊亮都在思考的。也或者我們,同樣在默默進行思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從父到子三代「男人事」
和大多數創作者一樣,李俊亮的靈感也源於自身。「起初的名字是因父之名。是想講我同爸爸之間的故事。」但後來又牽涉到自己的下一代:「當我是爸爸的時候,要做些甚麼,也許是延續為人父的使命。」他不太想強調宗教意義,更不想只講父子,而希望透過父子關係,講出怎樣去做「好」男人。「作為男人,怎樣可以做得更加好?」故事是由不惑之年開始,這也是與他自己生命相關的真實經驗,到了40歲這年齡關卡的他,也開始數返自己曾做過哪些事。他笑言:「30歲時數自己還能做甚麼,40歲則不多不少都會反思自己過去做得好與不好。」而有些做不到的事,則也會寄望自己的兒子,教導他要這樣或是那樣,或許同自己父親當年對自己的期望如出一轍。「好像是我希望兒子可以幫我完成我所做不到的事。」
反思不只是微觀的,也有身為男人的宏觀反省。怎樣做個好男人,社會環境上早已有無形要求,而看到電影裡勞動階層揮灑汗水的勞動者男性形象,又會令李俊亮不斷衍生思考:「甚麼是做個好男人?好男人又應該要有甚麼?做不到甚麼?」40歲從體力上自然不能同20出頭的小伙子同日而語,但知識甚至是經濟方面又會有所積累。他回憶起自己的父親其實只是給了自己一個似有若無的方向。「說不上是明確地給了我direction。」因而在對待自己的兒子時,他會更強調互動的感覺。「在和他的互動中看到他的反應,我也會更清楚他的潛能該怎樣發揮。」互動不但重要,更能反過來令他感受到自己該怎樣做個Better Man。
表演可看作一種創作總結
當李俊亮說他透過和兒子的互動關係,尋回一種更溫柔的情懷、一種男人的愛子之情時,他也希望兒子知道,自己作為父親,在許多方面為孩子做出表率。這種做個「好」男人的意義是多重的,而在戲劇中呈現出來,既是生活給予的靈感饋贈,也是通過表演對自我創作的一種總結。一個人的演出,講些甚麼人、甚麼故事,透過一位40歲劇場人在藝術創作和人生雙重關口上的體驗,去給予詮釋。講真情、表達自己的創作思考、甚至是自己生活中正在面對的問題,又是一種極為坦誠的舞台嘗試。與觀眾對話自我感受,又恰好這感受是生活中每個男人都遲早需要面對的。戲不假,情更真。毫無疑問,這種創作無論是從表演和立意上都值得我們前去好好品味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