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大興「圍海建房」熱。 網上圖片
據新華網26日電 填海成本每畝20萬元,之後上千萬元賣給開發商,開發商再以「海景房」為賣點,每平方米幾萬元賣給購房戶。在國家勒緊18億畝耕地紅線、加大樓市調控力度的情況下,當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現一股「填海建房熱」。有省份今年填海面積更狂超國家規劃30多倍。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海景房」過度開發,不僅加劇了房價調控難度,也潛伏著永久破壞生態、增加防災壓力、危及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深層矛盾,急需引起重視。
沿海省份 狂建「海景房」
在海南,有關人士透露,海南島長達300多公里的東海岸,已基本被開發商圈佔,幾十個「海景樓盤」正火熱開發中。不少樓盤通過填海不斷擴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還是「海景房」。
在廣東,不少沿海城市正謀劃推進填海造城項目。其中,東莞擬在長安鎮珠江口海域投資86億元造地近2.9萬畝,汕頭市擬在港灣外圍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用於開發建設寫字樓和高檔住宅等。
先填後審 無視規劃
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處處長李文君表示,受暴利驅動,現在內地部分城市填海造地熱情頗為高漲,已偏離國家整體用海規劃,出現過度開發的「虛熱」苗頭。
2011年遼寧省圍海造地的國家規劃面積僅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該省沿海6市規劃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兩者差距竟達30多倍。有關專家表示,地方用海規劃就像是財政預算,總會往大處做。「在各地一些填海項目中,不乏一邊施工一邊等審批的項目,或者超審批圍填海,甚至乾脆在完全無證狀態下開工。」
屯民海岸恐遭天災
「大規模填海造地開發房地產,沒有任何公益性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商業行為。」有專家認為,「這不僅推高了房價,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沒有好處,而且破壞了生態環境,吸引大量居民積聚在海岸線上,一旦發生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後果也很嚴重。」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李立新認為,內地海域管理執法手段急需完善。「很多違規項目被查處後,基本不可能還原於海,一般只能罰款了事,而相對於海景房暴利,相關罰款規定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懲處作用。」他建議,國家對胡亂圍填海的不法企業應取消其用海資格,情節嚴重的應該取消企業經營資格,增加企業用海的違法成本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