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到文化的背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背後的故事 7》是一個約6米高的燈箱裝置。

——徐冰的「水墨」魔術

 中國的書畫文化,從來不是眼見為憑,這與西方傳統藝術嘗試捕捉真、善、美的理念和訊息大不相同。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的作品以藝術探討「文明」尺度的問題,如《天書》便以自創中英合璧的文字將觀者帶到失落意義的境地,《地書》則重新追尋文化融合的可能。相通的是繞到語言的背後,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結構重新打開,從語言入手切入文化差異。

 徐冰的近期作品正在倫敦大英博物館三號館展出,這名為《背後的故事Background Story 7》的作品,將創作焦點由文字轉向國畫,用獨特的方式模仿中國畫家王時敏1654年所作的山水畫。 ■文、圖:洪磬

背後有玄機

 《背》的設計很巧妙:用裝置製造出著名傳統水墨的效果。徐冰從倫敦各處街頭拾來廢棄物,如樹枝、報紙、麻絲、粟米殼等,置於磨沙玻璃燈箱後。通過放置不同形狀的物件,並以與玻璃的距離控制陰影,進而在燈箱的另一邊投射出墨彩的漸變層次,效果惟肖惟妙。因為巧妙,《背》很容易予人奇藝表演的錯覺,甚至可聯想到針對遊客的英名中譯砌字畫。當然今時今日的藝術品,早已不能只符合行內標準與觀眾期望──那是技藝或商品──而必須觸及至少某種藝術的本質。展覽場地的佈置,燈箱位居正中,面朝入口,王時敏成於1654年的原作則掛在其右,主次不說自明。但燈箱背後的牆卻反映出強烈反光,明顯另有玄機,吸引訪客走到背後,在不太狹窄的「後欄」,其機關即一目了然,讓人一一對應古畫中的山石草木筆觸由何物而成。而作者不單讓燈箱背後一絲不掛,甚至將剩餘材料堆放在下,更是將其背後也當作展覽處理。事實上,燈箱厚逾一呎,而在最貼近光管處即距玻璃最遠處也特意佈置了幾條枯枝,全無投射效果,倒是令打開的燈箱佈局顯得立體,即是全為從後觀看而設,與正面的平面感相映成趣。《背》有意將自己的魔術敞開,為的是將觀者引入更深的文化思維的迷陣。

一瞥間的如真錯覺

 在繪畫的造型與符號的兩重性此層面上,西洋傳統源於「眼見為實」,希臘人像也好、聖壇圖解也好,表意與符號可以並置構成同一脈絡;藝術是凡人困身於現實洞穴中向外窺探的窗口,以感觀理解超驗,如以平面投射立體甚至更多維,甚謙卑,也有點無奈。所謂書畫同源,國畫的靈魂不在觀者如何能透過視覺效果嚮往真善美的世界,而是透過畫者展現在筆觸的性情,接駁中國文字的表意系統。感受國畫,即是感受畫者如何將操縱書法符號的技法應用在塑形之中,無所謂「更高層次的空間」,理想存在於藝術家的個人境界中,而非「透過」作品而「指向」的。國畫追求的唯心境界,一下子將(文)人置於人類文化的最高處,僅次於自然,連山水的皮相也幾不足法,而供文人境界附麗。

 《背》模仿古人墨在紙上的筆觸固然望塵莫及,其作用卻是一瞥間的如真錯覺;打開背後,發現文人性情的表現竟只一堆廢物,又竟有一堆廢物。虛而極致的墨彩竟由俗不可耐的物事營造──剎那間,真與假成為難以逃避的問題,那無底的唯心之路即告逆轉。在此徐冰不單揭穿了繪畫藝術的物件/描述二元性,同時將媒介與影像分開,再提供主次易位的可能。

透過文化的濾鏡

 如果燈箱封好,魔術不「穿崩」,雜物就只是營造效果的工具,沒有主題性;但當「後台」的佈置比投射出來的薄薄影像更真切,此配對便難免令人思考孰虛孰實。徐固無意戲仿(parody)古人佳作,但他未竟全功的摹仿卻是以英倫之物對中國傳統的個人叩問。以他自己的話,磨沙玻璃就是一塊文化濾鏡,在徐冰的世界即是感知(cognition):從最根本的「看」或「聽」到甚麼局限地定義事物,是內在機制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沒有制高點。在《天書》中,中國人看到怪字會先以為是生僻字,按經驗嘗試拆出偏旁,然後才漸漸意識到中間裝嵌了英文字母,進而拼出英文詞彙,反之英語人大概根本不會嘗試。而在《背》,中國人則先入為主地看到水墨淡彩,而為背後的機制驚愕。一輩子透過濾鏡看的人不會覺察到這種「先入為主」的存在,問題是即使意識到其存在也很難將之移除。徐冰出國前後身受的文化落差衝擊,在他的作品體現為對倒、接近互為表裡,但《背》的形式與關懷都是扎根中國文化的。

相關新聞
走到文化的背後 (2011-07-08) (圖)
《背後的故事7》 (2011-07-08) (圖)
另有乾坤 (2011-07-08) (圖)
縹緲水墨山水 (2011-07-08) (圖)
背後的故事7 (2011-07-08)
觀劇筆記:女體悸動 (2011-07-08)
@台灣:將傳統包袱變為創作泉源—林文中的《小南管》 (2011-07-08) (圖)
舞者背著棍子起舞 (2011-07-08) (圖)
斷臂者背後的深層次矛盾 (2011-07-04) (圖)
《我活著為了咬著一枝筆在旺角街頭寫字》 (2011-07-04)
編輯推介:《英國製造》全國巡展(香港站) (2011-07-04) (圖)
名家推介:周光蓁博士:香港2011指揮家節壓軸音樂會 (2011-07-04)
音樂:李斯特誕生二百周年紀念音樂會 (2011-07-04)
展覽:《不知道如何停止》 (2011-07-04)
戲曲:中國戲曲節2011:新版《西廂記》 (2011-07-04)
工作坊:「城市外的歌.說故事的人」 (2011-07-04)
創作對談:「八十:視覺」之「肥」篇 (2011-07-04) (圖)
女性看女性 是幸福新娘 也是寂寞剩女 (2011-07-01) (圖)
《六月新娘》 (2011-07-01) (圖)
《中女解毒》 (2011-07-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