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Andy Warhol到James Warhola認識普普藝術大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坐在「金寶湯」中的James。

 說到普普藝術(pop art),很多人都立即想到Andy Warhol(安迪.沃荷),他以普普藝術創作及絲網印刷聞名於世,而且在音樂、電影等範疇也有驕人成就,其經典作品,如「金寶湯」、「瑪麗蓮.夢露」等對後世影響深遠,大家可以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受這些名作影響的作品。最近,有商場舉行一以以pop art為主題的展覽,更展出一些從未曝光的Andy Warhol手繪秘稿,而且Andy Warhol的姪仔James Warhola還親身來港支持。

不一樣的Andy Warhol

 筆者曾看過一齣Andy Warhol的紀錄片,看到他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忙碌工作的情況,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等著James出現前,筆者先在展覽場中走了一回,除了有Andy Warhol手繪秘稿外,其實還有James Warhola的插畫作品,因為他也是一名插畫師,或者叔姪也有一種傳承的效用吧。

 「你好,我是James。」眼前的James很友善,跟Andy Warhol很不同,因為Andy Warhol總是戴著太陽鏡,很酷,很少說話,侄子卻是如此熱情。「我是第一次來香港,也未到過中國,但這次來很高興,香港跟紐約或其他大城市都一樣,人都是忙得不可開交。不過,我覺得可以在商場中舉行一個展覽是很難得的,所有人都可以走來看,在畫廊、博物館等,氣氛完全不同,大家會自動靜下來,默默地欣賞。」

 筆者也就從自己曾看過的Andy Warhol紀錄片說起。「是的,很多人都對他有錯誤的印象,他很平易近人,可說是工作狂,總會親手完成作品,我小時也曾當過他的助手。你看到的應該是他搬到紐約時的情況,他即使成名後,也有請一些助手,但他還是一樣的愛工作,不會假手於人。」

 或者很多人都會問James,為甚麼Andyao1姓Warhol,但他就姓Warhola,多了一個「a」?。James解釋:「在1949年,叔叔在21歲那年離開家鄉賓夕法尼亞州,搬到紐約發展。他覺得Warhol比Warhola的發音及寫法都較易記,所以省略了那個a。」

金寶湯、瑪莉蓮.夢露以外

 「雖然很多人說到pop art,說會想到叔叔,但其實他只是其中一名近代較出名的藝術家而已。在大約30年前,很少人聽過他的名字,但現在他在任何地方都有影響力,如像我在香港看到不少廣告,其影像風格與色彩都受到叔叔的影響。」

 這次展覽,James帶來了8幅以叔叔生活為題材的水彩作品,15幅Andy Warhol創作的線描繪畫。「大家只認識他的絲網印刷作品,但這些線描繪畫多以原子筆來畫,可以看到他的高超繪畫技巧。他成名前已當了多年插畫師,畫畫經驗豐富。我自己成為插畫師,也是受到他的影響。小時候,叔叔常向我展示他的圖稿及繪畫,又會把草稿簿送給我,裡面有他的畫作,也有叔叔教我畫畫的範例。大家對金寶湯、可口可樂、瑪莉蓮.夢露等經典很有印象,但他先繪畫,之後才用絲網印出來,可惜大家一直未看過。」

姪仔記憶中的叔叔

 「叔叔多數在家中畫畫,絲網也在家裡做。我和家人常探訪他,他有兩個哥哥,我爸爸是大哥,他至少有十個侄仔姪女。他雖然是工作狂,但也很愛孩子,很愛我們環繞在四周。他工作時,讓我們孩子保持忙碌,派給我們工作,好像抹地、拿盒子給他,或幫他拉緊帆布。他也會教我們怎樣畫畫,最後就只有我成為插畫師。小時候看叔叔創作,看起來好像很有趣,像變魔術般,便想有一日也像他那樣當插畫師,只是我沒有像他那樣變成普普藝術家。」

 其實James和Andy Warhol都畢業於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他也曾為超過300本書創作插畫, 「有次,公司讓我畫一本兒童繪本,我很滿意,因為我好像電影導演一樣,用畫去講故事。」James說自己的風格比較現實,曾畫過兩本有關Andy Warhol的繪本,即《Uncle Andy's Cats》及《Uncle Andy's》,後者更獲得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的「最佳非小說圖畫書」。

 雖然是Andy Warhol的姪仔,但James沒有感到壓力,而且很喜歡跟人提及叔叔,經常去博物館,講有關叔叔的事。「很多人對叔叔的報道都不正確,我想描繪真正的面貌。」James真的很愛叔叔,他跟筆者談到的,還有Andy Warhol跟媽媽的關係,以及其大學「傳聞」等。

 雖然筆者未有幸訪問Andy Warhol,但能跟James Warhola見面,也是一種「隔空」結緣。 ■文、攝(部分):曾家輝

相關新聞
再思唐樓的拆與不拆 (2011-07-09) (圖)
中區警署 (2011-07-09) (圖)
立法會 (2011-07-09) (圖)
中式住宅實景展覽 (2011-07-09)
唐樓歲月 一物一故事 (2011-07-09) (圖)
火柴盒 (2011-07-09) (圖)
勝家衣車 (2011-07-09) (圖)
麻雀 (2011-07-09) (圖)
從Andy Warhol到James Warhola認識普普藝術大師 (2011-07-09) (圖)
瑪麗蓮.夢露 (2011-07-09) (圖)
「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 (2011-07-09) (圖)
以鏡頭觀照 年輕人用視覺「呼吸」香港 (2011-07-07) (圖)
公共空間中的行為藝術 (2011-07-07) (圖)
深呼吸是一種冷靜 (2011-07-07) (圖)
示範一種獨立反省 (2011-07-07) (圖)
「憧憬世界」《心.呼吸香港》攝影展 (2011-07-07)
設計也要「天天向上」 (2011-07-07) (圖)
細細件 情更濃 微型藝術「細」訴香港當年情 (2011-07-05) (圖)
「懷舊香港情」微型藝術節: (2011-07-05)
英國文化與你系列:從當代藝術 反思英國當代社會 (2011-07-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