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科大UCLA製新晶片 1小時驗血測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科大學者李貽昆與UCLA醫學團隊合作,以尖端納米微晶片,研發靈敏度大大提高的流動癌細胞識別技術,只需1小時便能準確透過驗血測癌。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採納米技術免開刀 有望10年內應市

 癌症是香港頭號殺手,人體內的癌細胞除可向周邊擴散,更能藉癌細胞轉移,經血液系統蔓延至體內不同器官,叫人防不勝防;而癌細胞轉移的「元兇」,正是由主要腫瘤分解出來類似「碎屑」的流動癌細胞(CTC)。香港科技大學微機電學者李貽昆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團隊合作,成功以尖端的納米微晶片技術,大幅提高識別CTC的靈敏度。由於CTC在血液中含量極少,僅為紅血球10億分之1,難以被發現,但新技術只需1小時便能準確驗測CTC數目及患癌的可能性,更可望於5至10年間推出市面,造福人類。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婷

 現時醫學界一般運用「活組織切片技術」,切除懷疑患癌的器官/組織樣本進行檢測。但由於此技術侵入性較高,對虛弱的癌症病人而言,並非最佳方法;另外,如果檢測樣本呈陽性反應,並有擴散至附近器官跡象,醫生或須再次開刀,取得其他器官的切片。因只能針對個別部位進行手術,所以往往要在癌細胞擴散至一定程度時,才能夠確診。

微加工技術改良晶片靈敏度

 而是次快速測癌新技術,則改從血液樣本入手。有份參與研究的港科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李貽昆介紹指,有關技術主要原理是透過特製的納米級微型結構晶片存取血液樣本,並在晶片塗上一種名為「anti-EpCAM」的蛋白抗體。據科學家發現,「anti-EpCAM」能與CTC發生反應,理論上可識別、捕獲CTC。

 李貽昆指,該技術由UCLA醫學院團隊開展,於09年已曾發表納米晶片初期研發成果,他自己則於去年7月加入,目標是運用其專長的微加工技術,進一步提升晶片的靈敏度,他解釋:「因CTC在血液裡的濃度極低,1mL(毫升)血液內含幾百萬白血球細胞、幾十億紅血球細胞,而CTC的數量可能只得幾個至幾十個,要非常敏感才能測得到。」

助患者及早發現癌腫瘤

 李貽昆運用其專長的納米微晶片科技,成功研發「微混和器」(Chaotic Micromixer),將長達88cm、內部表面帶有納米柱狀結構的長管道,製成多重來回屈曲狀,加裝於僅2.5cm闊乘5cm長的晶片上,讓待檢測的血液經屈曲管道流動。

當血液在長管道持續流動時,與晶片上「anti-EpCAM」的接觸機會大大增加。而管道上豎起的納米柱狀結構,一般血液細胞可暢通流經,但對CTC來說,卻會發揮近似魔術貼(Velcro)效能將其「黏著」,即使CTC數量極少晶片也能更靈敏地「捕捉」,此舉可望讓患者更早確認體內出現癌腫瘤。

論文刊德國應用科學期刊

 就有關新技術,研究團隊早前已完成學術論文,獲德國應用科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今年3月號選為封面故事。李貽昆指,未來將主力再縮小晶片的體積,同時優化系統性能;而由於新技術及相關實驗儀器尚處於雛形,有頗大改善的空間,距離可以大量製造及推出市面,仍需約5至10年時間。不過他亦表示,CTC檢測技術的發展,除能推動癌症早期及快速診斷外,未來更有助研發更具針對性、個人化的治療方法,有望為患者帶來佳音。

相關新聞
翁以登周遊列國 提升科大知名度 (圖)
駐滬商海4年半 轉投教界更吸引 (圖)
「排球王子」掌協恩 推直資理念吸學生 (圖)
研資局2.48億助研究 港大「大贏家」
首輪主題研究計劃撥款結果 (圖)
涉歧視少數族裔 平機會或告教局
探月專家葉培建 理大講嫦娥工程 (圖)
推中小學國民教育 預算增近3倍
科大UCLA製新晶片 1小時驗血測癌 (圖)
何志明講座啟發 李貽昆投身微機電 (圖)
26病患臨床測試 準確度高逾倍 (圖)
癌細胞隨血轉移易致死 (圖)
《Angewandte Chemie》封面 (圖)
細說新語:「微」類詞融入生活
兩岸交流:陸客赴台個人遊 衝擊港旅業? (圖)
背景資料:赴台陸客達234萬
跟團走馬看花 個人遊體驗百態 (圖)
兩岸旅社出招吸客 (圖)
寶島主銷自然景 購物天堂影響微 (圖)
旅遊競爭力排名 港膺亞洲一哥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