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馬鼎盛軍識和常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唐諾給作家阿城的舊文集《常識與通識》再版寫序,說常識永遠與意識形態背道而馳,並有著後者所沒有的長期優勢,「那就是它的開放性特質,容受一切,無懼錯誤、不足和矛盾,並允許修改。」在香港資深軍事評論員馬鼎盛身上,這種常識的「無懼性」表現得特別明顯。 ■文/攝(部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歷史學研究出身,未參過軍,未上過戰場,卻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指出各國軍方發言人的常識性錯誤。他也是堅定的中國的反航母派,認為數百億元投入與其效益不成正比。

 他寫專欄、上電視、作講座,媒體覆蓋面廣,粉絲的背景廣雜,有退伍軍人、大學生,也有企業高管、地產大亨,男女老少,軍方、民間通吃。

 「第一我實事求是,我不是軍人,講的不專業敬請原諒。自己不懂的有權說不知道。第二,我是站在老百姓和反戰的立場上,有了這兩點,我就比較有底氣。」他喜歡單刀直入,沒功夫寒暄,帶京腔的普通話,講起軍事,字字鏗鏘。

 亞洲電視近日推出全新軍事節目《馬鼎盛講軍事》,有20幾年媒體經驗的馬鼎盛,見證了香港人在回歸前後不斷提升的國家意識,將策劃的重點放在時事分析和通識教育、國防教育上,「對軍隊來說,是常備不懈,居安思危,對國民來說,是忘戰必危。」今年62歲的馬鼎盛,穿著洗舊的polo衫、休閒長褲和沙灘涼鞋,斜靠在家中的棕色皮長沙發上,表情嚴肅。

 為了說明香港人對軍事戰爭問題的興趣,他舉了幾個例子,一是90年的海灣戰爭,也是他的軍事分析才能初露頭角。「我當時認為,經過沙漠風暴的轟炸,37天後的地面戰爭基本沒得打,但當時中外很多軍事專家都不這麼看。結果一打起來,100小時就結束了地面戰鬥,和我估計的差不多。」然後是1996年的台海危機,中國內地和台灣在香港打傳媒戰。「打導彈的那一兩天,每天接受10幾個傳媒的採訪。」馬鼎盛延續至今的軍事專欄,便從那時開始,堅持每天見報。「還有97回歸,大雨傾盆之夜,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都對香港人的觸動很大。」

從常識看軍事

 常有本地商業機構請他授課,關心軍事局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更喜歡給少數的高端人士講國際戰略,享受來自各個領域的觀念碰撞。「不管是經商還是從政、搞文化,到了哲學高度道理都是相通的。」

 他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是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選擇歷史,「因為馬克思說過,我所知道的社會科學只有一個,就是歷史。學歷史要有科學的態度,透過對過去的文字記載、實物等尋找真相,這個訓練對我後來搞新聞和軍事幫助很大,都是憑事實說話。」對軍事發生興趣,對他來說,是環境使然,中國近現代史幾乎由各類大小戰爭組成,對戰爭的了解成為進入和研究歷史的手段;而他個人的成長過程,也令他對軍事環境毫不陌生。

 馬鼎盛出生香港,父親是粵劇大師馬師曾,母親是開創粵劇「紅腔」唱法的紅線女。新中國成立,父母回廣州支援粵劇事業,他被送到北京念小學和中學。文革期間他下放到東莞農村4年,之後在山區又當了6年的工人,文鬥武鬥加上十年的教育缺失,他身上有磨滅不掉的時代傷痕。「在消息封閉的年代,最大的痛苦是不知道個人和國家前途何在。作為小知識分子,就會去考究。八卦再嚴肅一點,就是研究了。」

 他對現今社會人心浮躁深有感觸,無事實依據的判斷和表態,背後的謊言和引起的誤會甚至衝突,在他看來,都是缺乏常識造成的失智。「比如制導炸彈和導彈的區別,大部分人我想都不清楚。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很多媒體直到今天都說是導彈打的。從第一天看新聞我就說,錯了,畫面上的彈痕是從五層樓頂幾乎垂直打到地下室。導彈的彈道不是這樣的,只有制導炸彈是垂直落下。」

 「就算是軍方高層也可以搞錯。比如之前美國和韓國的航空母艦要進入黃海演習。我們的一位上將當即表態說不可以,但我馬上指出,說這句話並沒有法律依據。黃海是公海,如果他們在靠近韓國的海域,甚至是韓國的領海,你就無權干涉。這是會給對方攻擊的一個疏漏。」

 他也要感謝大學對獨立思考精神的鼓勵,那是秉承了國學大家陳寅恪求真的治學風格,並保持了文人士大夫立言、立德、立行的純真年代。他記得念大二時,因寫出一篇批判洪秀全的作業,被老師判不及格。「傳統標準都是說洪秀全對,楊秀清錯,但我說兩個人能力怎麼樣,打仗就比出來了。戰爭時期,作戰第一,楊秀清會打仗,他想把洪秀全幹掉是合理的,對整個太平天國有好處。」事情鬧到副系主任那裡,系主任對他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會給你及格,因為你有自己的思考。後來不僅勸說了那位執分老師,更鼓勵馬鼎盛投稿。1978年,史學界權威期刊《歷史研究》的「未定稿」刊登了馬鼎盛的文章,他用人生第一筆稿費54塊錢買了一套「昂貴」的8大冊《中國歷史地圖集》,花了他53塊。

對軍事外交不要天真

 進入傳媒界是盲打誤撞,之前他在廣東省社科院研究近現代軍事史,辭職前的身份是講師級的助理研究員。1989年他回到香港,報紙的工他上手快,不久便趕上了海灣戰爭的發生,他的報道和評論奠定了在傳媒界的口碑。他的資料來源,沒有私人爆料,都是公開的信息,靠的是歷史考據的硬功夫。也因這個硬功夫,加上他的言論大膽,網上支持者眾。

 他曾在一篇評論內地導演陸川的影片《南京!南京!》的博客中,對影片從日本人的角度講述南京大屠殺提出異議,甚至提出應該拍一部講述美國如何用原子彈摧毀日本抵抗意志的影片《廣島!廣島!》更振奮人心,因此有網友稱他是「鷹派」。他忙擺擺手,「我不是鷹派,我一直是反戰的。」他說,屠殺首都只是戰爭的一種心理戰術,「要是沒有原子彈,日本也不會投降。當時就是這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作為中國人,不能老停留在慘烈上,應該振奮國民心態,把激憤的鏡頭用在敵人怎麼失敗上。」

 「《硫黃島家書》把日本人拍得很好,但你不是日本人,你沒有辦法去愛他,即便在和平時代做生意,也沒有選擇。」他隨即列舉幾個數據,「中俄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可是俄國寧可繞遠道把石油賣給日本也不賣給我們,每年出口到中國的不到1千萬噸,中國每年需要2億噸,俄羅斯年出口是3億噸。這些數字就說明了那些高層外交把酒言歡都是假的,數字就是事實。」「軍隊的職責就是打仗,本身一定要強硬。至於講和平、協作,那是經貿和文化部分的職責。」

 他不在乎因此會吸引更多「憤青」粉絲,「我只是要告訴大家,在軍事外交上不要天真。」

《馬鼎盛講軍事》於7月10日起,逢星期日晚上10:00於亞洲電視本港台及亞洲台同步播出

相關新聞
新發明就是新生活? 讓我們走入媒體中反思 (圖)
那些我們看不到的電子訊息 (圖)
保留你的個性化手寫 (圖)
平面建築 連結地球的兩端 (圖)
Pure Meaningless (圖)
繪畫中的語言和溫度 (圖)
《2011龐銚作品展 — 繪畫中的語言和溫度》 (圖)
馬鼎盛軍識和常識 (圖)
余小妍 一邊感恩,一邊「賽跑」 (圖)
百家廊:虛無、惡行與救贖 (圖)
海闊天空:夢舞台祭地震亡靈
翠袖乾坤:這「愛」先生真可愛
琴台客聚:「一丈青」扈三娘
生活語絲:我愛毛阿敏的歌
隨想國:縮
獨家風景:女人背後的男人
馬鼎盛軍識和常識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