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創作的 昨天 今天 明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與藝術家對談

 「總結三十年又何必如此大陣仗,要總結自己獨個兒總結就可以了吧!」What's Next 30×30 創意展的策展人又一山人(Stanley)開宗明義表明,是假借回顧三十年之名而辦展覽。踏入展覽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塊以中國國旗紅黃兩色組成的長地毯,寫上一句一句中英對照的字句,按次序是「歡迎光臨中國」、「我們站在那裡」、「我們為什麼站在那裡」、「我們想去那裡」、「怎樣去到那裡」、「然後有沒有到達那裡」,這個作品確有點題之效,正正就是Stanley奉回顧之名,想讓大眾思考的問題,藝術與創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今天是一個中途站,也是另一個起點。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余秋婷

十年一變

 現在五十有一的Stanley在廣告、創作行業打滾三十個年頭,Stanley自言:「每十年也有一個轉變。」當Stanley三十歲時,在廣告行業已經工作了十年,由寂寂無名至一夜成名;當他四十歲時,開始製作個人習作,說是習作,因為Stanley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到Art Work,高攀不來,而且人們對Art Work有很多爭議,Stanley只想創作,不想爭議,他還說:「我嚴重聲明我不是做Art Work。」開始了十年習作經驗,他想藉此與華人、中國人、香港人一同總結當下的創意生態。「我之所以以此為題,當然是因為我眼所見有小部分人所走的路與主流有所不同,想藉此與大眾分享、討論。」

何為創作﹖

 Stanley把創作分成四大類,第一類是商業經濟,「我不反對,這是現實,我都是在做商業創作。」與商業經濟同步的創作同樣可以有內涵、深度,Stanley很喜歡自己創作以劉翔為主角的Nike廣告,其中的口號就是「走在自己前面」,是商業,但也激勵人心。第二種就是文化、歷史,把時代特色放入作品中,Stanley又把抒發情感的創作歸入此類,Stanley不活躍於此類創作,他笑言這種作品是「打開日記給別人看」,當然他又補充從事這類創作的藝術家中,很多都是相當感性的,當中不乏他很欣賞的藝術家。「再數下去,則愈來愈少人,尤其是華人、香港人,就是社會性的創作,我特別說說視覺創作,我是做視覺創作,藉作品來與人溝通的。」這類就是以社會議題作內容,與人對話,讓大家反思。而最後一類就是生活價值、生活哲學、以至宗教哲學,「我們的人性扭曲得很嚴重,孔子、莊子的學說,我們一千多年來,好像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Stanley認為創作也可以在這個方面發展。

為何創作﹖

 四種創作沒有高低之分,Stanley說:「大家都有不同的選擇,見仁見智,各自的取態,可能到最後你會告訴我:『Stanley,我還是想做王晶。』,沒有問題的,不是人人都要做王家衛,只要是由自己選擇,了解過不同的創作可能性就可以了。」不過Stanley認為大家對於創作的可能性太窄,想得不多,因此請來30位創作人,與他們一同對話,想想創作往後可以怎樣走。問及如何選擇這30位創作人﹖Stanley想大家多了解以社會、生活哲學為題材的作品,所以他不是要找最出色的30位創作人,而是與他一樣不走主流風格的三十位創作人。小記在展覽廳走了一圈,心中有點觸動,「人味」很重,所謂的「人味」就是每個作品離不開人,其中最深刻的是馬可的作品「吾土吾民」。這個作品是一系列的衣物,馬可去了四川、甘肅等貧窮地方,拜訪農民,帶了一些新衣物與當地人交換,交換得來的衣服全都千瘡百孔,每一個破洞都真實地紀錄著他們的生活,每件衣物也有它的故事,有一件彩色毛褲是來自四川省的一位五歲小朋友,他的名字是莫吉爾立,這件彩色毛褲自小就穿,小時候是長褲,現在長高了變成短褲。而Stanley的回應就是「你應愛」,不是李英愛,而是「你應愛」,提醒我們關心農民的生活。另外,生活哲學味重的作品就有歐陽應霽——「為食」。愛食的歐陽應霽寫了一系列的大字,全都離不開中式烹飪手勢技法:燜、煎、炊、炒、煨、焐、涮……是名詞、動詞,又是副詞,是中國烹調之累積,也可視之為人生的概括和總結。而Stanley就在九方格上搣牙籤,一個有意識又沒有意識,重複又重複,沒完沒了的所為來回應歐陽應霽。

第五十九件 也是第六十件

 30個不同創作人的作品,加上Stanley的回應,30加30,理應是60件作品,但其實場內就只有59件,因為第59件作品是Stanley與日本藝術家珠寶的共同作品。

 珠寶是Stanley最後一位邀請的創作人,早前二人在偶然在活動中相遇,得到朋友介紹而認識,彼此期望有合作機會,於是就有共同創作的想法。「我就說不如我們從枯枝凋謝的花開始,因為我做創作也有拾垃圾的習慣,我曾經有個習作「拾下拾下」,發表了1年多,我覺得一件垃圾在街上,在我們面前存在,我們都應該尊重,我的觀點就是這樣,不能視而不見。於是我們就由枯枝開始,其實她也有這個生死平等的觀念,只是我想放大這件事,我就把名字改成「再生.花道」,後來寶珠改名為「再生.花」。」原本Stanley相約好3月19日到京都,製作兩天,誰知3月21日就是日本天災,理論上就不應再前往,原打算就此作罷,相信參觀者都會明白理解。「我又把機票再延至29日,但不要忘記展覽在4月6日開始,後來因為輻射事件,事態更嚴重,覺得不能繼續下去,但在新聞中,我見到日本人很堅強、沉著、冷靜,我覺得很感動,我就發了電郵給珠寶,決定要往日本,現在已不再是創作的問題,而是我覺得有義務要完成這個作品,因為這個作品的名字就是『Reborn』」。這個作品就由此而生,七個不同的花道作品,第一個作品大部分是枯枝,只有一朵小花,每個作品都是一個漸變,最後的作品就全都是新鮮的花朵,代表生命再生。

相關新聞
創作的 昨天 今天 明天 (2011-07-16) (圖)
小結 (2011-07-16)
What’s next 30×30創意展 (2011-07-16)
又一山人的作品「這裡/那裡」 (2011-07-16) (圖)
又一山人作品「你應愛」 (2011-07-16) (圖)
馬可作品—「吾土吾民」 (2011-07-16) (圖)
歐陽應霽作品「為食」 (2011-07-16) (圖)
又一山人作品「不知從何說起的故事」 (2011-07-16) (圖)
又一山人與珠寶作品「再生.花」 (2011-07-16) (圖)
商業藝術 搞作一團!﹖ 創作人與品牌合作之路 (2011-07-16) (圖)
新發明就是新生活? 讓我們走入媒體中反思 (2011-07-14) (圖)
那些我們看不到的電子訊息 (2011-07-14) (圖)
保留你的個性化手寫 (2011-07-14) (圖)
平面建築 連結地球的兩端 (2011-07-14) (圖)
Pure Meaningless (2011-07-14) (圖)
繪畫中的語言和溫度 (2011-07-14) (圖)
《2011龐銚作品展 — 繪畫中的語言和溫度》 (2011-07-14) (圖)
設計師與你系列(四):時裝設計師 不只靠時裝而已 (2011-07-12) (圖)
以設計代表我 (2011-07-12) (圖)
好設計的種種思量 (2011-07-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