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特.法蘭克斯的《轟!!》
——英國文化與你系列
走到藝術館、博物館、畫廊等,欣賞各式各樣的藝術品,除了可以被它們的靈感、美感、新鮮感等所吸引著,有時更從中得到某些啟發。不過,大家可以想想,藝術品其實是欣賞者與藝術家溝通的橋樑──作品其實充滿了藝術家本身的性格、創作理念,以至其所身處的社會背景,都可以透過作品,傳達給觀賞人士,所以我們常說:觀其作品,如觀其人一樣。
「英國製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匯集英國文化協會一批英國當代藝術收藏,作中國巡迴展出,第三站——香港,由英國文化協會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合作籌劃,精選35組英國藝術家於1980至2010年間的作品,包括富爭議性的「英國青年藝術家」成員,如達明安.赫斯特、莎拉.盧卡斯、吉莉安.韋婭靈及馬克.渥林格等,此外亦展出多位「特納獎」獲提名或得獎藝術家,包括理察.韋特、沃爾夫岡.提曼斯等作品。展覽把英國當代藝術中具代表性的作品帶到香港,讓觀眾體會藝術家特立獨行的觀點,亦從中窺探當代英倫文化的獨特個性。
就在剛過去的星期日(7月17日),香港文化博物館就舉行了一場分享會,出席者就是其中兩位英國藝術家──馬特.法蘭克斯(Matt Franks)及亞當.卓斯高(Adam Chodzko),一同分享了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作為藝術家的社會角色。
隨心但深刻地「轟」你一下
如果大家到過這展覽,一定會對馬特.法蘭克斯的《轟!!》(Fooooom!!)留下深刻印象。馬特.法蘭克斯在1970年生於英格蘭北部約克郡,他跟同期的雕塑家一樣,作品主要採用大量生產的工業物料及日常消耗品作為材料,並經常帶有荒誕離奇和反常的味道,把傳統的雕塑理論糅合流行文化中,引發觀賞者的想像空間。這次展出的作品《轟!!》(Fooooom!!)是他在大型泡沫塑膠上,製作幽默奇異的形像,且取材廣泛,從高雅藝術到流行文化都有。他說自己創作時,總是任由意象先行,物料的限制,以及對物料的處理手法,只是大致決定了作品的面貌。為了不過於工整講究,他喜歡隨意一點,有時更是故意地隨心,只取大概意思即可,並不希望作品只著重表面雕琢。「我決定複製史詩式的一剎那,它只存在於特定時空,或只曾在電影裡出現。我的蘑菇雲就是這樣誕生,用意是以最簡陋的材料去捕捉最震撼的事件。」
他說自己時常參考繪畫、當代插圖、平面設計等,並從中抽取靈感,有點像拆件的方式。其實,很多設計師、插畫家都會借鑑純藝術的手法,反之亦然。在各類創作互相借鑑時,他亦從中有所得著。由於參考來源主要是平面的,或至少是它的平面複製品,將之轉為立體便是將它們帶進真實世界。實際上,最終還是要看自己如何詮釋這些圖像──把它們輕微改造,賦予個人特色,亦同時使作品帶有易於辨析的獨特風格。它有種離經叛道的姿態,又或者可說是一份執迷。
跟著公鹿、蛇、蠍子上夜班
亞當.卓斯高在1965年生於倫敦,在曼徹斯特大學主修藝術史,其後在倫敦金匠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於英格蘭南部肯特郡韋斯特堡生活及工作。他的作品力圖探索事物內在的意義,突出它們反覆無常而荒誕不經的本質。作品取材於生活,媒介涵蓋繪畫、雕塑、表演及電影,充分利用周圍環境,且常邀觀者參與。作品每每帶隨機性,結果難以預測。
他的《夜班》(Night Shift)是費里斯藝術博覽會授權卓斯高創作的。卓斯高為年度博覽會現場製作一幅以另類場地地圖為主題的海報。開展前的幾個清晨,他讓七種動物在場地自由活動,包括公鹿、蛇、蠍子等。牠們在展場的迷陣中隨意走動,組成了夜間巡遊。牠們走動的路線被記錄在展場地圖上,為日間的訪客提供了另類參觀路徑,其實目的是反諷或揶揄觀賞者欣賞展覽的心態,就好像這七種動物,漫無目的隨意走動於展覽中。
當我們欣賞藝術品時,很多時只顧及其美不美,但沒有深究藝術家的創作心思,其實等同從來沒有欣賞過作品一樣,作品對你而言,是沒有甚麼價值或功能的,也就跟你和其他街上的路人一樣,即使身邊有幾千人經過,也沒有一個和你有交流。這對於藝術家及觀賞者,都是同樣的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