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郭美美炫富事件料將嚴重影響民眾的捐款助貧積極性。圖為北京中國紅十字總會工作人員在點算民間捐款。資料圖片
紅十字會涉商業運作 社會不信任情緒急增
中國紅十字會和商業相聯繫,商業總經理和20歲的女孩相聯繫,20歲的女孩和瑪莎拉蒂跑車相聯繫,豪宅、名包和慈善捐款相聯繫。一段時間來,這一個個敏感的字眼持續刺激著公眾的眼球。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個叫做郭美美的女孩,是她掀起了看似風平浪靜的「中國式慈善」,使之波濤洶湧、「好戲連台」。在網友的一層層抽絲剝繭下,似乎確定了她神秘的身份,而她背後所隱藏的複雜的關係網也逐漸清晰,長期「錢」伏在中國慈善業的商業利益鏈由此而曝光。
■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洪嘯、李茜婷、梁文雅 北京報道
郭美美和中國紅十字會之所以引起了網民的質疑和不信任,源於郭美美的微博中無意間暴露了長期以來慈善機構與商業運作之間的秘密。郭美美在微博中曾提到:「我所在的公司與紅十字會有合作關係,簡稱紅十字商會,我們負責與人身保險或醫療器械等簽廣告合約,將廣告放在紅十字會免費為老百姓服務的醫療車上。」
慈善商業化受質疑
媒體順籐摸瓜發現,這一描述與中國商業系統紅十字會(簡稱商紅會)和中紅博愛合作的「博愛小站」頗為相似。通過進一步挖掘發現,這個「博愛小站」其實是市場化方式運作公益事業的典型項目。
紅十字會出品牌,企業出資金,商紅會做中介和策劃,設置一個企業資金與紅十字品牌相結合,並各有所得的項目。而商紅會的相關負責人則成立自己的公司,將自己的謀劃和紅十字會的資源轉化成自有公司在項目公司中佔據的股份。這就是由「郭美美事件」牽扯出來的「中國式」慈善的商業化模式。在郭美美事件發生以來,這一模式受到廣泛質疑,其中可能涉及的利益輸送讓紅十字會屢次發表聲明否認。
本報記者發現,利用紅十字會這一慈善品牌的商業活動遠不止「博愛小站」。據《羊城晚報》報道,廣東汕頭市紅十字會在當地多家商場、酒店、寫字樓放置了新型募捐箱,下方是接收捐款的募捐箱,上方則是LCD液晶顯示器,播放著企業廣告。傳單的顯眼位置上標明了一項「尊享體驗價」:16,000元/年15秒,35,000元/年30秒;每天滾動播放不少於10小時、實現所有網點同步聯播功能。傳單底部附上了廣告招租電話,傳單的宣傳語很是吸引人:「投入小、產出大……一舉兩得,我們將助您運籌帷幄,坐享漁翁之利。」
監管機制亟待完善
在中國,像紅十字會這樣有政府背景的公募機構,吸納了全國90%以上的慈善資金,這麼多錢流向哪裡,對公眾來說是很重要的。據了解,以汶川地震為例,紅十字會一年善款額達199億元人民幣,而紅十字會總會的編制內人員僅為79人。199億元比79人,以如此比例來籌集、管理如此龐大的善款,其善款流向必將借助政府機構,而政府的賑災款項與慈善機構募捐的善款在同一渠道裡,如何分清彼此的流向和最終受益人?是雪中送炭到了災民的手中,還是變成了「郭美美」抑或是「陳美美」手中的愛馬仕?
怎樣權衡慈善信用與商業利益似乎給當今的中國慈善機構出了一道難題。對於紅十字會的商業化運作,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王汝鵬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公益項目是可以進行商業化運作的,現在大家都在探索和實踐,商紅會只是其中之一。只要運作模式設計得好,再加上有效的監管、成本機構的誠信和自律,給紅十字會帶來的品牌風險是可以避免的。
建立信用迫在眉睫
事實上,正如王汝鵬所言,商紅會就像是在商業系統裡「培育」出的一個「基層」的紅十字會,如果運行良好,可在籌款和發款中建立起「非政府」性質的渠道。但是,就目前看來,紅十字會與商紅會的管理方式尚不能擺脫現實的行政管理窠臼,也缺少一種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保證商業運作獲得的資金用於慈善事業本身,而非進入個人腰包。
由郭美美所引發的慈善信任危機,已經足夠讓中國的慈善事業敲響警鐘。社會瀰漫的不信任情緒正給了中國慈善一次「改造」的機會,紅十字會及下級單位已不能再停留在簡單的「業務指導」關係中,民眾也理所當然地享有善款流向的知情權。毫無疑問,此刻,中國慈善信用制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