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中國科學院21日發佈消息稱,「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王大珩,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6歲。
王大珩1915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江蘇省吳縣。中科院表示,他在光學與光學工程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主持「150工程」,領導研製中國第一台靶場裝備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主持「718工程」,領導研製中國第一台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為發展中國的尖端武器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還是國家「863」計劃的倡導者。
王大珩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名列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國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863計劃」特殊貢獻先進個人等稱號。
研製「八大件」聞名全國
王大珩於1936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1938年考取留英公費生赴英攻讀應用光學和從事光學玻璃儀器製造技術研究。1948年回國,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王大珩臨危受命開創中國光學研究自主研究創新之路。1952年,他創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為中國應用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的搖籃。
1958年,王大珩研製成功當時屬於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60年代,製成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儀器。由於這些高水平的精密設備,在研製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過程中,成為探測、觀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王大珩也因此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70年代王大珩又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80年代,王大珩從長春調往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空間科學及應用中心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等。
培養一批年輕科技人員
王大珩還為中國光學科研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幾十年科研實踐使他深深懂得,激光技術和光學技術的發展都需要年輕科技人員的參加,他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培養年輕人身上,如今可謂「桃李滿天下」。王大珩指導學生蔣築英,在國內首先建立先進的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他的學生王乃弘,50年代就研製出紅外夜視儀;學生王之江成為激光和光學設計理論與應用光學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