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振英在分享會後突然「殺入」書展攤位,人氣直迫「o靚模」。香港文匯報記者潘政祁 攝
近年香港政治爭拗不斷,政府管治更形困難,引來不少港人擔心香港發展何去何從。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CY)坦言,要解決香港土地規劃、就業問題、財富分配不均等重大的經濟民生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認為管治者最緊要有心,締造政府與社會互愛關係,令幾代人坐下來共同解決問題,減少內耗,最終艱難爭議亦能化解,讓各個階層分享經濟成果,又強調特區政府要多作表示,更加懂得「愛港」,不要再讓港人成為「孤兒仔」。
俗語云「行動最實際」,CY昨日出席新書《家是香港(三):奔向未來》分享會時,認同香港發展是「講心亦講金」,認為香港未來要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的產業方向進發,徹底解決就業問題。CY又以「自由行」為例,指出旅遊業的自由行措施帶動香港中層及基層就業機會,強調香港不能單發展人均高產值的行業,同時亦要著力發展其他產業,包括航運服務業。
產業多元照顧基層
根據中期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現時370多萬工作人口,96至06年人均GDP實質增長為34.4%,但收入最低的30%基層人工收入持續下跌,CY坦言這群基層並非「人比人,比死人」,而是「自己比自己,一年不如一年」,重申香港需要重視就業條件,發展多項短期長期措施,令港人分享發展成果,「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不能將經濟發展成果平均分配,但各階層都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利益,而非抗議經濟發展」。
CY強調,特區政府要懂得去愛社會,多作表示,否則只會「愛你變成害你」。他表示,過去曾經有人向他大呻「回歸後生活無好過」,認為香港政府有責任去打造「互愛關係」,「英國人出外做事,好多事有大使陪伴,他們會認為萬一在外有意外,國家亦會派航空母艦接載,相反香港政府回歸前後較少作出表示,有企業更大嘆自己是孤兒仔,我認為政府是要做多一點」。
重視環境打造宜居
在分享會期間,CY亦提及回歸前的殖民政府,礙於「電話響,前途變」而較少進行長遠規劃,相反回歸14年的香港,亦要「趕上」打造「宜居城市」,「以前好少在環境上有規劃,我認為香港人在20至30年後,只要有條件有資格有需要,亦可擁有良好住屋環境,甚至有舒適的洗手間」。
對於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早前指政治人物只講市民喜歡的話不難,關鍵在於落實,CY回應時強調,願景並非只掛在嘴上,需要做工夫落實,但認為「講亦是重要環節」,確保整個社會在這段時間能夠廣泛討論香港的未來發展,包括土地規劃、產業結構、房屋、青年議題等。
落區多年體察民生
被問到新書內容是否參選特首的政綱時,CY重申,自己過去多年都有寫文章表達看法,又笑言自己打從80年代開始「落區」,至今依然有不同體會,相信「落區」有助解決問題,確保「赤子之心」,「不過,今日情況有別於80年代,大部分都是隱性問題,包括房屋問題惡化,接連出現的板間房、劏房及棺材房,唔落區是不能發現問題」,期望港府可效法新加坡的土地規劃,較平均地分配土地,但相信要30至40年才有確實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