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彭礪青
作者﹕葉輝
出版﹕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1年7月初版
定價﹕港幣88元
詩人葉輝近年來寫了不少散文和信札,從《書到用時》、《臥底主義》、《最薄的黑 最厚的白》到前陣子的《昧旦書》,感覺葉輝的筆觸越來越恣肆淋漓,在個人感受、知識和詩歌經驗之間游走自如。《昧旦書》回歸那種糅合個人感受和人生閱歷的純散文寫作,而《食物與愛情的詠嘆調》則回到葉輝最愛討論的話題——飲食,進而從飲食的各種滋味訴說愛情,書名稱為《食物與愛情的詠嘆調》,將食物與愛情二者交匯。
如此充滿味感的文字也應該預設一位讀者,葉輝也繼續寫給他的「收信人」--O,而作者不論在援引典故、道出個人意見還是慨嘆時局時,不單平白如話,還有一份親切感,彷彿是一種親密的細語。這樣,讀者對書中大量的典故不會感到陌生,而是恍如現場,例如〈張愛玲食譜〉討論《傾城之戀》中的吃喝場景,讀者也應該感受到那份清淡和角色之間的微妙感覺,雖然葉輝用了大段篇幅描述張愛玲小說中冷清簡約的飲食情景,但讀起來不覺累贅。看來一位吸引讀者的散文家,也該讓那些大道理貼近人情世故,或者能夠把一些貼近生活感覺的故事說得栩栩如生,這大概也是葉輝的一點本事了。
此書談及食物與愛情,難免令人聯想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但相比之下,葉輝信札的情味更濃,反之也斯的小說集更像旁觀者的刻劃。葉輝不單要超越庸俗的「名家食譜」,甚至要把生活和人情融入談食的文章裡。與《吃遍人間煙火》相比,《詠嘆調》不單對烹調的描述更細緻入微,更表現出作者對世道變遷、韶華消逝的感嘆,也許這就是書本名為《詠嘆調》的原因了。此書亦關乎作者與也斯的友情,書中文章正是作者從他與也斯合寫的專欄中輯錄出來的,作者如是說:「沒事,這還不是一生的最後一篇……此刻只是想跟貴體違和的老朋友(按:指也斯)說,來日方長,想說的大概還沒有說夠……」另外,葉輝也說「人生百味,莫不有情」,看來「情」在飲食和味覺中,佔了重要的位置。
從第一篇〈家常菜的詠嘆調〉,作者已將食物與情感糅合起來,此篇體味「潮州菜」之味,追溯潮州菜的起源與韓愈詩文中的潮州食譜,認為潮州菜總不免有些「貶謫的哀怨」。其實,潮州菜沒有甚麼特別的菜式,卻有濃厚的古風和民間風味,葉輝甚至考證陳東師傅的說法和張新民的《潮菜天下》,細說每道菜的滋味,讀者不單會讀到每種配料,也會讀到詩意和情感。若說人生或情感的五味紛雜,何妨一讀〈即興之偶遇九轉肥腸〉,也許讀者未必吃過「九轉肥腸」,葉輝卻將那種美味寫得有層次感。即使是綠豆或陳皮這些平常食物,也能勾起作者對母親做順德家鄉菜「綠豆田雞」和綠豆沙的童年記憶,誰道「飲食」無情?
如果你對飲食有一份感情,有一份執著,你或許亦會追問我們怎樣喪失飲食傳統,淪為快餐店的顧客?已有很多論者指出,我們今日的食物工業生產,導致我們淪落到失去飲食傳統和味覺的境地,而屠宰動物以烹製肉食的工作甚至變得企業化,卻解決不了全球糧食危機,而這也是葉輝在《詠嘆調》〈卷三〉中不忘反覆討論的問題。他引用了保羅.羅伯斯(Paul Roberts)的《食物的終結》、卡蘿琳.斯蒂爾(Caroline Steel)的《飢餓的城市》,葉輝在題記裡說明後者甚至引用了凱西奧朵拉斯(Cassiodorus)的話:「誰控制了食物供應的運輸,誰就控制了城市的生命線,掐住了它的喉嚨。」並告訴O,我們的愛情、情感和生活,都由控制食物的人控制。可見葉輝並沒有沉緬於食物與愛情的風月之談,作為書評人和文化臥底,他在表白情感時仍不忘戴上理智的眼鏡。
這些文章非為論理而作,它們沒有太嚴謹的條理,文章的知性關懷與往事憶述一樣,都是為了豐富對主題的陳述或深化文章的情感寫進去的。在媒體人或文化臥底背後,作者始終不忘自己是詩人,但遨遊於知識的海洋上,有一種讀和寫的樂趣。葉輝還堅信無論是人生還是稿約,應該都有如書中的飲食般隨興自然。與《臥底主義》的政治評論或《書再用時》的本土關懷相比,書中的「飲食」無疑更貼近葉輝的性情,更能體現出作者的率真,也注滿了更多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