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探秘
近來被打壓的樓市和不景氣的股市讓資本市場開始尋找新的投資領域,藝術品市場成為不少人眼裡的繼樓市、股市之後的第三大投資領域。在這裡,「用金融的手法玩藝術品,像股票一樣投資藝術品」,全球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份額交易模式正在內地興起。記者將通過探訪國內第二家藝交所——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來詳細解讀這種金融創新交易模式背後的運行邏輯。 ■香港文匯報記者 程相逢 劉蕊 解詠荃
這裡基本處於官方視線之外,藝術品份額交易規矩很簡單:莊家將估價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藝術品的價值分成200份,除藝術品所有者持40份之外,其餘的160份向社會發售,每人限購一份,類似於A股市場上的T+1模式,份額所有者可以在上市交易開始後不斷買入和賣出,謀求獲利。
為了避免一些手頭拮据的投資者進入,莊家還設置了一個門檻:會員投資人是在交通銀行存款達到50萬以上的沃德卡(金卡)VIP客戶,或在廣發銀行存款達到30萬元以上的「真情理財」貴賓卡客戶。「這是為了充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種交易模式的設計者、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CEO張保盈(見圖)告訴記者。
買藝術品還是投機?
像任何一次造富神話初期一樣,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魯莽的資本鯊魚們最喜歡的血腥味。
4月22日,鄭州文交所推出了首批三個藝術品份額產品——《藍田泥塑》、《王鐸詩稿》和《全遼圖》,分別以3,000萬(人民幣,下同)、6,000萬和9,000萬的價格進行發售,每份預約價格為15萬、30萬和45萬。三天時間內,三件藝術品分別吸引了2,155人、2,131人和1,276人預約,中籤率分別僅為7.4%、7.5%和12.5%。
張保盈或許應該感謝這類交易的初嘗螃蟹者——天津文交所,因為如果不是後者創造出兩個月中每日漲停並最終讓一件藝術品價格暴漲17倍的驚人業績,鄭交所的申購場面可能不會如此火爆。
而對於投資者來說,藝術品同大蒜、綠豆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有能讓資本得到升值的東西,他們就會一窩蜂地叮上去。投資者「小熊」坦陳:「我就是為了投機,份額交易是國內首創,不就是為了迎合市場熱錢的投機嗎?」另一位申購到《王鐸詩稿》的黑龍江投資者更直言,以前沒有接觸過藝術品投資,把這次發售直接當成新股發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