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遼圖》(局部)
對監管缺失的失望情緒正在投資者當中蔓延。「現在很多投資者對金融辦的監管不作為都很失望,如果鄭州文交所在原定的時間沒有上市交易,我們投資者可能採取進一步訴訟行動。」這些聲音來自於一個名為「投資維護公道群」的網絡聊天群中,這個聊天群由六十多名購買鄭州文交所藝術品份額的投資者組成,成員主要來自江浙滬一帶。其中的激進分子已經聲稱要拚個魚死網破。
份額派:藝術品不產生利潤
其實,身份的合法性爭議一直困擾著文交所,其應該適用什麼樣的法律以及由哪個部門來監管也莫衷一是。
張保盈從《物權法》中找到了與「份額化」對應的法律詞彙—「共有」,他喜歡把藝術品比作冬瓜,「菜農把冬瓜切成小塊來賣就如同藝術品的份額化,藝術品不能像冬瓜一樣切開,只能大家把它共同托管在美術館或博物館」。他極力反對外界將其稱為「證券化」,「因為藝術品本身不產生利潤,主要靠價值本身的上漲,不是一個實體,只是一個現貨,是真實存在的可供交割的東西。」
證券派:增值產生虛擬利潤
更多的金融領域專家則表達出了相反的意見,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谷建全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他認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具有證券化的特徵,「其實質是一種模擬證券,雖然不像上市公司可以產生利潤,但是其價值的增長確實也具有產生的利潤的虛擬效果,投資者也具有類似於股民的心理預期。」
在谷建全看來,與其說張保盈反對「證券化」,不如說他是害怕「證券化」,是在打監管的擦邊球。「現在中國的證券行業基本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的監管體系,如果以證券的形式發行,它可能根本就不會被證監局批准,而要通過金融辦的審查則相對容易得多。」
上市日期 遙遙未知
現在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上市交易的那一天,衝動的投資者們急欲知道張保盈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張保盈則急需從遊戲前奏中的不利局面突圍,然後展示他精心設計的交易規則的優良性能,以此增加社會的樂觀情緒;而緊隨其後的湖南、北京、陝西等地方的交易所們也正緊緊盯著鄭州文交所的一舉一動,畢竟它如果在探索的路上能多往前邁一步,後來者的壓力就會小一點。而這一天,張保盈也不能確定到底什麼時候能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