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通化市成立吉林省松花石設計、雕刻培訓基地。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贈禮賀港回歸
松花石硯是與端硯、歙硯、紅絲齊名的古代四大石質名硯,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這一名硯曾失傳達200多年,直至1979年松花石舊礦——「老坑」被重新挖掘,這一「大清國寶」才得以重新面市。如今,松花硯以其獨特的魅力享譽海內外,97年香港回歸之時,吉林省贈予香港的「松花紫荊情繫根」也是松花硯之上品。日前,記者帶您走近松花硯礦區,追蹤那一方石硯上的文明足跡。 ■香港文匯報記者 崔月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禮品館內珍藏著這樣一方石硯,它通身墨綠,文雅大氣,長148厘米,寬88厘米,高28厘米,重逾2噸,硯中紫荊花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墨池略高似如長白山天池,硯堂寬廣似松遼大地,硯堂之下,碧波粼粼如浩淼的松花江,江邊刻著東北虎、梅花鹿、人參、丹頂鶴、美人松等展示了吉林豐富的物產。整方硯台雕刻得活靈活現,再配以盤根錯節的根雕座,此硯名曰「松花紫荊情繫根」,是香港回歸之時吉林省政府贈與香港的禮品。
作為「中國十大名硯」的松花硯,近年來成為備受人們矚目的焦點。而松花硯的「身世」也漸漸浮出水面。
八億年前「海底瑰寶」
松花硯原料的松花石產於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區,是八億年前海底的泥沙經沉澱、壓製等形成的沉積型微晶石灰岩,因其紋理和顏色貌似松花,故名「松花石」。
由於地質因素的影響,以及金屬離子呈色色素不同,松花石呈現出不同品色。而由於海泥運動的疊布和覆蓋,又形成了多色帶型的松花石。
松花石品質細密,手感溫潤如玉、細若肌膚,硬度適中,是研磨墨塊之佳品,因此,開採後的松花石除一部分外形獨特作鑒賞之用,其餘則多被製成硯台。在眾多製硯的石料中,松花石色系豐富、變化多端,是其它硯品無可企及的。而松花石硯又多以綠色為主,青春靚麗,朝氣無限,因此被稱為石硯中的「王子」。
三百年間用於皇家
考古發現,松花石的應用可追溯到青銅器時代,而正式用松花石製硯則始於明末,推崇於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為鼎盛。據清代《御制硯說》記載,康熙帝行故里,見當地所用「磨刀石」溫潤玉質,石紋美麗,以此用為硯材必為名硯,方命硯工試之,猶勝綠端,特欽點其為宮廷御硯。除了皇帝御用和供奉祖宗之外,松花石硯還作為獎賞重臣,激勵皇子的聖器。
現今北京故官所藏清宮松花石硯有八十餘方,台北故宮有近百方。大多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御品,作為「大清國寶」的松花硯,在製作生產被嚴格限量,在民間傳世較少。隨著清末國勢日衰,松花硯的製作逐漸停止。這一中國歷史文化名硯失傳近300年。
走進民間煥發新生
1977年開始,通化市經過多番考察,終於在1979年秋發現了兩處古硯材場。該市隨即成立研發小組,組織雕刻技師歷時數月雕刻出52方松花硯。經多方鑑定,這52方松花硯的各項指標與故宮博物院的清朝藏品完全一致。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松花硯在硯材選題、創意設計、雕刻技藝上得到了不斷創新和升級,其風格也從原來宮廷定性的畫本和尺度,走向了自由發展階段。而以雕刻工具來講,則仍以手工篆刻、雕琢品為上乘。
現如今,「松花石硯雕刻技藝」也成為吉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吉林省通化市也建立了松花石硯設計、雕刻人才培訓基地,相信這一文化名硯將會以其深厚的自然、歷史、人文魅力永久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