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翻開上世紀70年代美國聯儲局主席亞瑟.伯恩斯(Arthur Burns)的日記,1969年1月20日那天寫著「總統就職日,多雲,陰天」。這天是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就任的日子,也是按動美國放棄金本位制倒時計的日子,也是今日奧巴馬總統、全球央行行長面對歐美這個爛攤子束手無策的根源。那一天永遠改變金融市場。
美元金本位鬧「復辟」
現今美國經濟引發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之際,今年也恰逢美國放棄金本位制40年周年紀念,現況變得越來越難控制,市場開始有聲音討論金本位制「復辟」的可能性。當年美金與黃金掛u的年代,約35美元便可兌換一盎司黃金,與現在約1,800美元換一盎司比較,相差已達50倍。
上世紀70年代聯儲局主席伯恩斯接過拯救過熱經濟的重任,美國通脹在1969年12月超過6%,達到韓戰以來最高,問題癥結就在二戰後建立的金本位制度。當時,外國政府有權要求美國政府以35美元兌一盎司黃金,將他們手中的美元兌成黃金。美元釘住黃金,各國貨幣則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二戰後無覺悟惹禍
二戰後,歐日正在戰後重建,其他國家迫切需要美元來購買美國的汽車、鋼材和機器,當時美國的貿易夥伴更願意持有美元,而不是黃金,於是全球官方黃金儲備逾一半都存於美國。在1950至1969年,世界格局又發生改變,德日崛起令美國經濟佔全球GDP比例由35%銳減至27%。其他各國對美元需求降低,對德國馬克、日圓、法郎卻增加。美國在越戰及國內事務上的花費,使國際市場美元大增。美國那些盟友眼見美元貶值,開始要求把美元兌換成黃金。
1960年的某天,黃金價格竟然漲到一盎司40美元,金市的動盪不安其實是美國爆發高通脹的徵兆。1969年,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赤字高達70億美元,在當年已算高得嚇人。高赤字意味著英國、德國和日本的美元持有量正在增加。
當年美國負責監督黃金和其他國際事務的副財政部長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曾向歐洲施壓,希望他們一次性將本幣升值,結果除德國外,其他國家均拒絕升值要求。當年歐洲和日本都陷入一個尷尬困境,即既不願持有美元,但出口業又嚴重依賴於美國,這與今日的情況類似。
1970年美國經濟還是陷入了衰退,失業率攀升至6%,是10年來的最高。但通脹仍未能受控,經濟衰退下,工廠沒有活幹,面對物價攀升、失業嚴重,傳統的經濟法似乎失效。
美國當時的勞工部長George Shultz認為,不應該限制貨幣供應增速,在通脹趨升的情勢下,尼克松決定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1971年美國進入經濟增長疲軟時期,伯恩斯把首季貨幣供應年增幅由4%提高到8%,第二季進一步增到10%,這是非常大膽的擴張政策。
自我貶值打壓他國
美國通脹愈演愈烈,震動國際市場。外國政府為穩定美匯及支持出口業,不得不入市買入美元。另一方面,美國的黃金持有量銳減至100億美元,只有1960年時的一半。至此金本位名存實亡,因為外國央行持有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金庫裡的黃金,一旦他們要求美國把美元兌換成黃金,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美國除控制工資漲幅外,亦一次性將美元貶值10%至15%,若美國這些盟友拒絕合作,也可以通過暫時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來逼迫他們就範。這種壓力在1971年加劇,當年投機者賣出美元並大量囤積馬克,德國為穩定馬克匯率,入市買進50億美元,50億美元在當年是天文數字。1971年5月5日,德國終於對升值壓力屈服,允許馬克自由浮動。
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也告崩潰。金融市場猶如沒有道德底線,世界從此大亂。 ■《彭博商業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