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翊朗及其《疤痕》。
只會批評,不會建設;不會尊重,只知反對;不思進取,自我為中心……對於經常被批評的80後,他們不經不覺已成為社會的新動力,只要大家數算一下,所謂的80後,他們已20多30歲了,如果他們仍不算是社會的新動力,難道我們還要倚賴50後、60後?他們理應享受之前所努力付出的成果。
不過,對於一眾剛從大學藝術系畢業的80後而言,或許在他們畢業之前,已開始盤算究竟自己會不會走上藝術家之路,又或者是現實容不容許他們走這條路。「出爐2011」藝術系畢業生聯展在上星期正式開幕,有來自中文大學藝術系、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及香港藝術學院學士課程的30位應屆畢業生參展。整個展覽除在同一空間展現不同院校的藝術教學傳統及理念外,亦可讓觀眾窺探本地藝術潮流及藝術生態的發展。參展作品精彩多元,作品亦反映了不少80後的創作特色,例如當中不乏涉及社會時事的主題,也有探討自我身份的創作,有的利用網絡作為創作元素。
開幕當天還舉辦了一場「盤點80後」研討會,與會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陳育強、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以及嘉圖現代藝術董事歐陽憲。或者如陳育強所言,相對於60後、70後,80後或者處於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也沒有所謂的政治包袱,而且有網絡等的協助,但不代表80後不會遇到問題—不代表80後的藝術創作空間、社會認受、藝術基建等方面,都到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程度,讓他們無憂地從事藝術創作。但情況又不是如此悲觀,鄧海超以近年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的80後藝術創作者為例,如徐沛之、黃慧妍、周俊輝、鄧國騫、賴筠婷等,說明80後藝術創作者也有不少獲得認同的人,並非完全無路可走。
一條疤痕的無限延伸
另外,為加強推廣新晉藝術家,展覽會更特別選出4位優秀參展者頒發「傑出藝術新秀獎」,鼓勵年輕藝術創作者持續創作,今年的得獎者就是陳翊朗(浸大)、江耀榮(中大)、蔡德怡(中大)及王玲(浸大)。陳翊朗(Oscar)的展品名為《疤痕》,包括了一套錄像片段、X光片及陶瓷公仔。
「我小時候因為血管瘤,所以曾在頭上動手術,因而留下一條很清晰的疤痕。」Oscar介紹他的作品時,低下頭來,撥一下頭髮,但由於燈光太暗,筆者其實看不清楚疤痕有多長,但可以想像有多深—身上多了一條如此明顯的疤痕,會令孩子覺得不同,這種不同未必是出於他自己,是其他人看到這疤痕,覺得奇怪,孩子未必會故意視之為怪異,但這種「差異」會被無意識地誇大,最後變成為了傷害人的工具。或許傷害會因為長大而淡化,但不會完全消失。
在公仔頭上做手術的錄像、頭部的X光片,以及一些有著不同缺憾的陶瓷公仔,其實如Oscar所言:「這作品希望利用不同的媒體及角度,去探討及了解自己的疤痕,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過程,也從身體出發,延伸至先天與後天、缺憾與完美等問題。」回顧自己的過去,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對於80後,畢業就要立即被「盤點」,好像是快了點,藝術創作是很長的路。 ■文、攝:曾家輝
展期:即日起至9月18日
地點:藝術公社(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