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邀太極宗師張三丰喝杯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和平古鎮。 網上圖片

盧一心

 來到邵武市和平古鎮,當我看到「和平」這兩個字時,立刻有種既熟悉又陌生,既親近又遙遠的感覺。我的家鄉在閩南,地名叫「平和」,而這裡地處閩西北,名叫「和平」,字序雖然倒過來,但彷彿兜了一個圈子,回到原點一樣。這到底是一種巧合,或真有某種內在的聯繫或暗示?有時候文字也會讓人迷惑。

 和平古鎮的建置始於唐朝,歷史久遠,傳統文化底蘊豐厚,有教授這樣評價和平古鎮,這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也有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和平鎮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區,全國少見,堪稱『福建第一街』」。這裡所說的「第一街」,是指貫穿古鎮南北的那條舊市街,全長600餘米,寬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鋪築,因北高南低的地形關係,街道隨形就勢形成「九曲十三彎」,宛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古街兩旁分佈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狀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牆窄巷,古樸幽遠。古民居鱗次櫛比,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的瑰寶。東門街兩旁老房子擠擠挨挨,多為磚木結構。街面鋪設石板,塊塊光滑,雨後更是光潔如鏡,如詩如畫。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個用條石鋪成、狀似棋盤的圖案,當地人稱其為棋盤石。可見,和平古鎮確實不是普通的地方,而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鎮。

 自古以來,和平鎮讀書求學之風盛行,氛圍濃郁,人傑地靈。從唐代到科舉廢除時,和平鎮出了137名進士,被譽為「進士之鄉」。這裡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戲劇舞蹈遺存相當豐富,僅舞蹈種類就達70餘種,主要有花鼓燈、七巧燈、踩高蹺、刀花舞等,尤為珍貴的是和平鎮保留下始於奴隸社會的儺舞,可謂是古文化的活化石。歷史證明,和平古鎮是漢族人南移的見證,也是漢族經濟、文化從中原進入福建後的歷史積澱和縮影。走進這樣的古鎮,悠悠古韻撲面而來,尤其是作為一個從平和來的文化人,對和平古鎮的歷史演變更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因此,禁不住在想,從平和到和平到底有多遠?轉念一想,應該沒有人能夠準確說出來。從地理位置講,其實並不算遠,也就幾百公里而已,但如果從歷史和文化方面來講,就有點說不清楚了。據了解,如果認真追溯起來,和平鎮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而且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洲的咽喉要道,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嶺」也在和平境內,乃兵家必爭之地,可見其歷史和文化之悠久和重要性。而平和地處漳州西南部,與福建、廣東兩省八縣相連,古為揚州之城,周為七閩之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縣,取「寇平而人和」之意。清時有「小漳州」之稱。現有56.4萬人口,面積2,334平方公里,是一個山區大縣。這樣的兩個地區的距離,是很難用數字來體現和衡量的。

 也許,「平和」這兩個字,已經詮釋和註解了我,我身份證的地址也始終以「平和」這兩個字來界定,可見,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離開過平和,也沒有走出平和,即便出去旅遊或學習,後來還是回到家鄉,這是一種情結,也是一種夢魘,「平和」已經化成我體內的血液了,事實上,我對她懷有某種母子情懷。也許,正是因為我從小到大沐浴在「平和」這兩個字當中,並融入了家鄉的情感,所以,當我看到「和平」這兩個字時,也有一種見慣了感覺,熟悉的陌生感讓我有一種想要走近她的感覺,在我潛意識裡,「和平」與「平和」似乎是沒有距離。

 和平古鎮讓我迷戀,也是因為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平古鎮的許多古建築讓我入迷,有古城堡及譙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和中乾廟、下城廟、光源寺以及廖氏、黃氏、丁氏、趙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其中廖氏、黃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陳氏「貢元」宅等都堪稱古民居瑰寶。也許是自己尚且也算是文化人的原因,我對其中的和平書院情有獨鍾,這也應該算是一種文化情結吧。

 如上已講,和平古鎮自開科取士以來,出了137名進士,有「進士之鄉」的美譽,而這與已有千年歷史的和平書院密切相關。和平書院始創於後唐,創始人黃峭(871年-953年)。唐時,黃峭之父從河南到邵武做官時,發現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應證了和平風水好,十八歲考上進士,官至五代後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時,黃峭最大的抱負就是「復唐」,在感到復唐無望時就棄官歸隱到和平,並創辦了和平書院。據了解,現在黃峭後裔遍佈世界各大洲,達4000多萬人。可見,和平古鎮已成為聯繫海內外黃氏後裔的紐帶。

 有意思的是,黃峭當時創建和平書院時,故意將北向大門頂部設計成一頂官帽,而且將三扇門設計成一個「品」字,充分體現出「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不僅如此,進入書院大廳,必須登十三級台階,前六級為努力讀書,從第七級開始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陞。大門上方的木雕月樑為打開書卷的樣子,寓意「開卷有益」。「書卷」上原本鑲嵌著「天開文運」四字,可惜的是牌匾現已不在。據了解,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楊時都曾到和平書院講學。據說現存和平書院的東面門上「和平書院」四字就是朱熹題寫。可見將和平書院視為邵南人才的搖籃並不為過。不過,現代的和平古鎮已然破落,如未能很好集資修繕,不久的將來勢必成為歷史一大遺憾,這也是我對和平古鎮及和平書院懷有的不捨情感。

 也怪我見識短淺,竟不知和平古鎮還是太極宗師張三丰的故里,真是汗顏。不過,此時此刻,真想能夠穿越時空,去拜訪一下這位太極宗師,並邀他喝杯茶。據《邵武縣志》記載,十九世紀初和平盛產武陽峰碎銅紅茶,產品在縣城三十餘家茶行暢銷,盛名享譽中外。而張三丰故里就在和平古鎮的武陽峰碎,也就是出產「年年福」茶的地方,果真是人傑地靈,有好茶的地方出人才出大師。相傳,明末某年,和平古鎮有個書生備考進士,含著壓書的銅錢讀書思考問題,皇上賜碎銅綠茶為「進士春」,賜碎銅紅茶為「年年福」,並題寫匾額由書生帶回邵武和平。從此,和平古鎮名揚天下,碎銅茶也因此香滿人間,真是福分。

 其實,和平古鎮之「和平」二字,古稱「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為地勢平坦,盛產糧食,是一座古城堡。新石器時期,古越先民就在這兒繁衍生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唐時稱「晝錦」,宋為「晝錦鄉和平里」。因唐代這裡已經人口稠密,形成繁華的街市,故宋以後又稱「舊市街」。元承宋制。明為「三十三都」,萬曆年間和平才開始修寶塔、建城堡。直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才設和平分縣。由此可見,和平古鎮真正建置始於清代,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她的情感。儘管如此,從平和到和平有多遠?終將成為我內心永遠的懸念。再說,從平和到和平,實際上已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誠如我曾經寫到「平和不只是一個地名,也是一種心態和境界」。同樣的道理,「和平」二字何嘗不是如此?

相關新聞
禪修安撫少年的心 (圖)
上師開示:讓心理空間擴大為「沒有圓周的圓」 (圖)
上師開示:真正的禪法要從慾望下手 (圖)
結語 (圖)
公開講座 (圖)
英國煙草商反擊戰 (圖)
煙草品牌簡史 (圖)
立法管制煙草商據理力爭 (圖)
百家廊:邀太極宗師張三丰喝杯茶 (圖)
翠袖乾坤:星光不足 道也未大
海闊天空:幾類旅途最怕
琴台客聚:有勇有謀
生活語絲:台灣雜記
隨想國:美 食
獨家風景:尋找「心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