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公司+農戶」模式 改善長期積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的小農經濟形態是導致農業長期積弱的主因。 資料圖片

 是次美國連鎖咖啡公司搶灘登陸雲南咖啡園地,所使用的模式正是典型的「公司+農戶」合作。這種模式在中國農村地區是如何運行的?具體形式如何?為何眾多涉及基礎農業投資的公司都普遍選擇這種模式?它帶給農民的利弊各在何處?

 佐證「市場創造財富」這一經濟學名言的論著汗牛充棟,而這句話對農業和農村來說同樣適用。中國農村、農民和農業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是農村長期以來受自給自足形態的小農經濟的影響,農產品商品化率極低,階層化的農戶重積累而輕消費,導致資財之源近於枯竭而無生機。而且在建國後,尤其是土地改革以來,農村被牽涉入數次政治運動中,生產完全受政治力量的支配,市場因素完全被排除在田野外。因此,當「公司+農戶」這種有著農業市場化意義的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逐漸流行起來的時候,農村的經濟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刺激生產慾望 拓寬收入來源

 第一,「公司+農戶」模式刺激農戶的生產慾望,也拓寬其收入來源。小農經濟的弊端是農戶缺少資金投入、技術指導和大型農業機械等,組織化程度不夠,難以從市場獲利。在這種條件下,依賴自然條件的「靠天吃飯」成為常態,令農業生產變得粗放、低效率及小效益。在公司和農戶所簽契約的保障下,農戶的生產具有標準和目標,而且基本消除他們售賣農產品的後顧之憂,積極性自然會得到保證。

保障質量 實現產銷一體化

 其次,農產品加工公司的參與可聯接農戶和市場,一方面令農產品的質和量符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保證農產品的產出、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和標準化。「公司」一般來說都具有相當實力,甚至還參與國內和國際貿易。它們憑其技術和銷售管道的優勢,實現一體化的生產鏈和行銷鏈。

促進產業化 助打入國際

 最後,這種模式可促進中國的農業產業化進程。今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十周年,中國在經濟、社會和文化上已和世界密不可分,農業也不能例外。中國農業仍對小農經濟存在較大依賴,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品質優勢欠缺。有人認為,破題之策之一是讓市場規則從街巷大廈擴展到阡陌田野,用產業經營的思路來重塑農業的戰略。

相關新聞
打破小農:雲南種咖啡創農業商機 (2011-09-14) (圖)
全球咖啡產量遞增 消費巨大 (2011-09-14) (圖)
仍在起步階段 未能應付內需 (2011-09-14) (圖)
滇擁優越自然條件 政府看好 積極扶持 (2011-09-14)
「公司+農戶」模式 改善長期積弱 (2011-09-14) (圖)
小知識:何謂「公司+農戶」模式? (2011-09-14)
小知識:「委託—代理」為何? (2011-09-14)
企業VS小農 權益或失衡 (2011-09-14)
通識概念圖 (2011-09-14) (圖)
|結|語| (2011-09-14)
想一想: (2011-09-14)
延伸閱讀: (2011-09-14)
國家經費:「三公」消費 宜和盤托出 (2011-09-09) (圖)
塑造法治形象 加強官民關係 (2011-09-09) (圖)
網民提4疑問冀獲答案 (2011-09-09) (圖)
通識概念圖 (2011-09-09) (圖)
不斷改進 實現公開透明 (2011-09-09) (圖)
概念鏈接:何謂「三公」經費? (2011-09-09) (圖)
想一想: (2011-09-09)
延伸閱讀: (2011-09-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