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唐英年:港迎挑戰 寄望青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2011博鰲青年論壇」昨正式舉行,董建華、唐英年、呂新華、周波、王志民、周文重等主禮。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沈清麗、鄭治祖)「2011博鰲青年論壇」正式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區署理行政長官唐英年,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周波,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等主禮。唐英年在論壇上強調,自10年前金融風暴後,另一場來勢更兇猛的國際金融危機正席捲歐美並波及亞洲和世界各地,需要跨世代的同心協力應對,並相信香港的年輕人定能堅守信念,奮發圖強,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

 由香港菁英會及博鰲亞洲論壇聯合主辦的第3屆「博鰲青年論壇」於昨日舉行,逾20名亞太區政要、學者及商界領袖,與1,500多名青年圍繞今屆論壇主題「轉型中的亞洲經濟與社會:青年人的使命和角色」,以及亞洲創意產業、互聯網的未來等不同議題,探討亞洲在全球化中的戰略地位和角色,剖析未來亞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其中,各重量級主禮嘉賓,包括董建華、唐英年、周波、王志民、周文重等均先後在論壇上致辭。

董建華:中國發展全球注目

 董建華表示,目前亞洲對世界經濟總量的貢獻佔35%,與歐美平分秋色,未來亞洲充滿活力與潛力。21世紀是一個亞洲的世紀,而在亞洲的崛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快速發展。

 唐英年在致辭時坦言,國際金融危機正席捲歐美並波及亞洲和世界各地,令全球經濟板塊移動,世界經濟格局亦在重整,儘管亞洲經濟正基於自身發展的規律和需要而進行轉型,但是次國際金融危機促使這個轉型的幅度更廣、力度更強、迫切性更大,並需要區內建立普遍的共識,設定共同的目標,建立務實的協作機制。

 他續說,亞洲經濟體要探討的問題,包括如何更好地協調各自的金融政策,加強跨國、跨地區監管合作;促進區內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相通;如何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區內構建合理的產業互補合作關係;如何減低經濟轉型對弱勢群體的衝擊等,而由此而衍生的挑戰,需要大家以智慧、創意、勇氣和使命感去共同應對。

唐:轉型需耐心對話和互諒

 唐英年坦言,有關的轉型並非只爭朝夕的爆炸式過程,而是一個需要耐心、需要對話、需要多方彼此尊重、互諒互讓的過程,其中會有起有落,甚至會有陣痛,而要克服困難,需要跨世代的同心協力,「青年人有理想、有創意、有衝勁,往往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作為change agent,擔當推手角色……世界寄希望於亞洲,亞洲寄厚望於青年人。明天的亞洲、明天的世界應該是怎樣的亞洲、怎樣的世界,關鍵在於今天的青年人怎麼想、怎麼做」。他相信,香港的年輕人定能堅守信念,奮發圖強,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

周波:港青別具優勢創事業

 周波在致辭時指,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同時背靠祖國內地,香港青年可以獨特的視角觀察中國和世界,可以獨闢蹊徑開創最具發展前景的事業。

 王志民也說,青年人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既應該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又應當秉承多元包容、和平理性的精神;在倡導民主和諧,維護社會法制,促進族群融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中,擔當起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發揮建設性的積極作用。

吳海龍:發展立足亞洲現實

 論壇上,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吳海龍、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章新勝作主題演講。吳海龍指出,亞洲要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在世界變革中搶佔先機,必須立足於亞洲智慧和亞洲現實,重點把握好「創新與繼承並重」、「速度與質量兼顧」、「發展與環境統籌」、「增長與民生共進」、以及「競爭與合作互補」。

相關新聞
立會譴暴動議 大比數通過 (圖)
示威「玩火」禍無辜 康文署護衛界齊譴責 (圖)
吳靄儀包庇暴行 議員群起圍攻
重案組調查「V煞」 或刑事起訴
死不悔改:無恥長毛竟稱保安員詐傷
民建聯倡對暴力「零容忍」
首日243人報名區選 民建聯90人搶頭彩 (圖)
冷觀反對派內訌 民記勝選靠實幹 (圖)
區選提名期首日243人報名
2011年選民登記冊5地方選區選民分佈
地區選民356萬創新高 (圖)
工聯會15人報名 (圖)
14萬隻水錶不準 投訴7千宗 港水務署允全速換舊錶 (圖)
水喉匠:熱水倒流損水錶
未測試即指錶壞 稽核粗疏挨批 (圖)
10年交2保育圖則 規劃署被批進度慢
破住宅遙控酒店賣淫 港警放蛇成功拘15人 (圖)
巴士縱火案 再拘1女童 (圖)
遇埋伏狂撞警車 4刀手「出擊」被捕
失蹤中四生離奇墮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