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探訪少數民族。 資料圖片
中國的民族政策可從兩個層次理解:一是有大量少數民族聚居、同時符合國家規定享有特殊政策的地區,簡稱民族自治地區;二是針對個別少數民族人士的特殊政策。
中國的民族政策的歷史背景可追溯到抗日戰爭的前後時期。有歷史學家指出,當時共產黨需壯大力量與國民黨抗爭,爭取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承諾共產政權成立後給予少數民族高度自治權。共產政權成立後以蘇聯為師,效法蘇聯經一輪上報申請及專家審議後,將全國人民分為包括漢族的56個民族,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成立民族自治區(與省同級)、自治州(地級)及自治縣,給予較一般地方行政機關不同的自主權。
部分位處邊境 存在分裂傾向
同時,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對中國的領土完整及外交有重大意義。雖然少數民族人口只有稍多於1億,佔全國人口約百分之八,但分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完全居住在有外交戰略意義的邊境地方。但部分因與內陸省份距離遙遠,相對中原的漢文化,有些少數民族在文化上更接近鄰國。如內蒙的蒙族人,語言與蒙古國的蒙族人一樣;新疆維吾爾族人,與中亞諸國人民都信奉伊斯蘭教,語言同屬突厥語系。至於西藏雖與鄰國印度文化有別,但位處高原,文化自成一體。有學者指出,上述地區有分裂傾向,可能有礙中國維持領土完整及與鄰國的友好關係。
能源藏量豐富 減少對外依賴
另一方面,不少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天然資源豐富,如新疆的石油及天然氣的蘊藏量豐富,內蒙古的煤產亦很多,透過開發利用各種天然資源,有助中國鞏固能源安全。現時,中國消耗的石油,許多是從中東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口。馬六甲海峽狹窄,易受敵對國家及恐怖分子封鎖。中國若能發展位於邊疆的資源,即使能源輸送線中斷,對中國的經濟打擊亦能減輕。
中央援助發展 增執政認受性
民族政策又與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理想關係密切。社會主義強調追求平等均富,少數民族聚居地大部分位置偏遠,基礎建設落後,自然環境惡劣,平均教育水平欠佳,經濟相對沿海地區落後。有學者指,在共產黨的思維中,經濟繁榮有助增加其執政認受性,經濟落後不單打擊其管治威信,並會影響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認同,不利維持國家統一。因此,中國對少數民族聚居處作出各種各樣的經濟援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