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六百年來眾說紛紜,成為明史第一謎案。 網絡圖片
論起四川峨眉山、雲南雞足山,文人墨客耳熟能詳,可一談及貴州貴定縣陽寶山,則兩眼茫然。孰料明清時期,此三山並稱為西南三大佛教聖地,香火極盛,紅極一時。今年10月中旬,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此採訪時,一系列特異文化現象和撲朔迷離的謎團似乎都在指向或印證一個觀點,即該山極有可能是明建文帝出逃為僧時的居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亞明、路艷寧,實習記者 虎靜 貴陽報道
出貴定縣城向西北驅車5公里左右,一座荒頹的孤山映入眼簾,山體渾厚飽滿,低矮的灌木叢植滿山體,與四周海拔相對較低、植被濃密的山峰形成反差。此山便是明清時享有西南三大佛教名山美譽的陽寶山。
陽寶山海拔1,566米,包括前山和後山,前山曰蓮花山,後山曰飛鳳山,前後山形相連,遙相呼應,人稱飛鳳踩蓮,意境深遠,形象逼真。山上的蓮花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明萬曆二十四年(1594年)山僧白雲到此,見此山奇勝,遂建千佛塔。
山僧白雲何許人也?相傳是明朝落難皇帝—朱允炆。建文帝生死本是千古之謎,至今無人破解。
百座石刻塔林 龍鳳圖案成謎
在離山頂蓮花寺約1公里斜坡上,一處規模龐大的石刻和尚塔林讓記者駐足。
只見塔林裡佛塔造型各異,保存完好。有圓、方、六角、八角、寶塔等形狀,塔墳四周雕刻有花、草、魚、蟲、獸、人等各式圖案花紋,圖案堪稱佛教文化精品。其中幾座位居中央,形如北京北海公園白塔佛塔,統率著120多座石塔林的壯觀場景,更是讓記者折服。
貴定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田昭上告訴記者,這片塔林主要由僧官和方丈等較高佛家修行者塔墳,以及一般修行和尚的土墳構成。其中有靈塔124座,和尚墓71座,和尚墳百餘座,是全國保存最大的石刻和尚塔林。
令人不解的是,記者在草叢中發現一處斷裂石碑上,清晰地雕刻有魚身龍頭的圖案;在離整個塔林稍遠的一座塔碑兩側,也陽刻有龍鳳呈祥、雙龍戲珠的圖案,栩栩如生,這似乎預示著一些千古玄機。
據記者查證,在佛家文化系統裡,和尚墳墓一般很少出現龍鳳圖案。特別是明清時期,皇權思想極其嚴重,龍鳳更是作為皇家專用圖案,尋常百姓更是不敢冒用。在陽寶山和尚墳居然發現有用龍鳳圖案做的碑刻。
埋葬於此塔下的屍骸是誰?為何碑面刻有龍鳳圖案?這似乎印證著關於「建文帝曾居陽寶山」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
寺院選址山巔 表徵皇家悲愴
沿著崎嶇小徑前行,繞過南天門、小憩亭等遺址,便來到陽寶山頂峰—蓮花寺。
據傳,蓮花寺修建於明萬曆(神宗皇帝朱翊鈞年號)年間,經歷代增修擴建,形成宏偉規模,至今已有430多年歷史。史書記載,蓮花寺香火盛時,僧眾達200餘人,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
據田昭上介紹,整個蓮花寺建築群由山門、關帝宮、真武殿、觀音殿、韋陀台、靜室、相仿、僧房等構成,規模宏大,建築面積1萬多平米。然而,記者只能依賴散落於雜草中的斷壁殘垣、山門上已風化剝落的字跡:義薄雲天垂萬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橫批:絕類軼倫,以及曾經支撐大殿的巨大柱礎來還原當時陽寶山萬人上香的盛景。
多年文物研究的田昭上也奇怪,一般來說,寺院應該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這除了受風水觀念的影響之外,還出於宗教自身的要求: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抱。最理想建廟之地應該是背靠大山,襟連小丘,兩條河流分別從左右兩邊流過;寺院坐落在水草風茂的谷地中央。可是,為何蓮花寺修建於極頂,這與一般的寺廟選址背道而馳?或者,開山大師就是一位不同尋常的人,他要作出一番有悖常理的事情?
當地又稱「蓮花寺」為「天子廟」, 也在提供蓮花寺選址山巔及其主人真實身份的一種民間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