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談一談「零」的前綴詞。「零」是一個客觀數詞,沒有主觀的價值,但現在多用來特別強調「不存在」的意思,反映出一種後現代主義要標新立異、對兩極絕對的追求。
「零類詞」在千禧年前已常見於諸報,如「零和遊戲」、「零赤字」、「零關稅」、「零污染」及「零增長」等。千禧年後,「零類詞」大量湧現,茲略舉數例。
1.零團費:泛指一些僅向遊客收取極低費用甚至是免費的旅行團,旅行社依賴遊客購物的佣金來維持成本,這種營運方式於2003年起風行一時,由於旅客被迫購物,導遊與遊客之間常生爭執。
2.零容忍(Zero Tolerance):即對某種行為嚴格禁止,絕不寬容,凡違反此規定者必須接受嚴厲處罰。
3.零碳館:上海世博「零碳館」是一座實現「零碳排放」的建築。它除了利用太陽能及風能作為能源外,還取用黃浦江水,利用水源熱泵作為房屋的天然「空調」;餐後的剩飯剩菜,被分解為生物質能,用於發電。
4.零排放:意指不斷減少污染物質和能源排放,直至為零。一方面控制生產過程中不得已產生的廢棄物排放,另一方面將不得已排放的廢棄物充分利用,最終消滅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存在。
5.零利肉:即以零利潤出售的肉。重慶市政府豬肉供求出現矛盾而發起零利肉的銷售行動,以有形之手硬性調控當地的肉價。另亦有「零利藥」。
原本意義淺白 現趨抽象
此外,更多的「零類詞」都意義淺白,如「零交流」、「零投入」、「零創意」、「零威脅」、「零首期」、「零意外」、「零病例」、「零存款」及「零緋聞」等。
「零類詞」有一個發展趨勢,那是從形象的、可數的如「零稅收」、「零增長」等,發展到意指抽象和難以量化的事情,如「零容忍」、「零交流」、「零投入」、「零創意」及「零威脅」等。
「零類詞」數量增多及意義虛化的過程,亦可反映出大眾對極端的事情有新看法。 ■教院語言資訊科研中心蔣震(語言科學)講座教授 鄒嘉彥主持
(本文標題和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