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電子與傳統出版的奏鳴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24Reader CEO 鄭嘉樂

 4,000多種電子圖書及雜誌、200多間出版社加盟,中(繁、簡)、英、日、韓多種語言文字,支持iOS以及Android系統下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萬用戶下載……2006年創立的本地數字書網24Reader,其成長本身的故事,或許說明了未來圖書業在數字革命的影響下,一種可行的營運模式。 ■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紐約書評》雜誌創辦人、美國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前編輯主任Jason Epstein,在今年年初的一篇文章中,談到了電子書市場的未來以及可行性的營運模式,他提出,圖書出版商們應該與毫無傳統包袱拖累的數字技術創新者「攜手合作,建立一個出版商們自己的電子書庫,按自己的條件,直接向讀者銷售電子書。」並且,許多傳統出版社的功能也會逐漸被數字出版所取代。「借助按需印刷技術,自費出版業增長迅速」。(編註:該文中譯版參見《書城》11月刊)不愧是有40多年的業內經驗,Epstein的觀察與分析,放在眼下的香港及內地書業環境,又何嘗不深具借鑒意義。

 06年才組建成立的本地數字出版書網24Reader,在不到6年的時間內,迅速的從一間資訊科技公司轉型為本地擁有藏書量最多的電子書平台,目前還在積極吸引除中國以外的亞洲區國家甚至英語世界的出版社加盟。除了提供單本購買服務外,從去年開始,他們和本地電訊公司3合作,開通閱讀頻道,以月費港幣38元模式,提供2,000多本新書及雜誌供讀者閱讀和瀏覽。

 書店、圖書館、出版社、IT公司……在眼下的電子出版方興未艾之時,定義24Reader的角色,似乎顯得比較困難。「電子書行業內的界別都在不斷的變化,出版、書店、發行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現在這個階段,我會說24Reader是一個平台,讓書籍直接、快速地接觸讀者的頻道。」24Reader的CEO鄭嘉樂(Carlos)彬彬有禮,但語速快。

從PC到平板

 他在香港科技園區的員工辦公室空間寬敞而明亮,接待區與20多人的員工工作區均為開放式設計,僅有的一間攝影室則用玻璃圍牆,通透而光亮,需要時,他要與出版社合作製作書籍的電子視覺效果。本科在香港中文大學唸電子工程,碩士修讀經濟,如何利用技術創新從大中華區跳到海外更大的市場,是他一直以來的理想。

 公司最早以專做IT技術研發起家,還做過防毒軟件,但Carlos發現市場都集中在大中華區,除非另闢蹊徑,否則難以突破。2006年有了24Reader,是香港最早為PC機提供中文書簡、繁體書的借閱和購買服務的網絡平台。成立2年後,藏書已經超過5萬本,定價則為實體書的四分一或五分一。2009年個人博客紅火,他們留意自資出版市場的活躍,而電子書出版的低成本和發行渠道的迅捷有其巨大的優勢,可以吸引優秀的新晉作家和博客作者並為其出書,還能分擔傳統書店的庫存壓力。但Carlos知道,作為一間純數碼技術的創新公司,與傳統出版社的關係只能是唇齒相依而不是彼此取代,而未來的電子出版所形成的獨立領域,則有太多有待開發的空間。

 2007年底,美國亞馬遜公司推出第一代電子閱讀器Kindle,在英語出版界迅速引起注意,後繼者和模仿者眾多,都想於電子書界裡分到一杯羹。對於功能和服務的相似性,Carlos有自己的看法。「其實我們在構思和展開電子書服務的時候,Kindle還沒有推出。我們的概念和系統設計都是自己一點點想出來的,後來的相似在所難免。比如我們現在推出的月費計劃,各個出版社或者作者可以把相類似的書擺在同一個閱讀頻道裡,用戶訂閱後就可以無限次的看到裡面的內容。這個功能Amazon目前還沒有。」

 「我們對電子閱讀器也有自己的想法。」Carlos說:「很多電子出版公司像Amazon,一直很看重電子書閱讀體驗要向實體書靠近,比如在屏幕上加評註、書籤,還有翻頁的效果等,當然我們也會增加調整字體大小這樣的功能,但覺得電子書在分享和評論的功能上會更加重要,讓讀者可以邊閱讀邊在社交網上與人分享。」

 搜索功能也是24Reader的主攻對象。「根據需要了解的話題,讓讀者從上千本電子書裡迅速找出相關的書籍。」

多元化出版

 與24Reader合作的出版社已達200多家,除了內地、香港和台灣,還有日本、韓國等。「剛開始和出版社聊,他們還有些考慮,現在是互相配合。」保證平台的快捷、儲存容量大、加密系統不斷升級,是贏得出版社興趣的關鍵。Carlos的近30人技術團隊,有一支專負責各種操作系統的技術支援,另一支則負責處理流量和後台運作的速度,以及將實體書進行數碼化的過程,並開發新平台。從實體書轉成電子版,所需時間從15分鐘至30分鐘不等,大大提高實體書的傳播通道。「我們不是簡單的數碼轉換,如何讓越來越多的內容在電腦中運行速度不受影響,技術需要不斷的更新。」

做電子出版的「連卡佛」

 願意合作的出版社,甚至主動配合電子出版的需要,自行拍Video,Carlos他們也會參與視頻剪輯,甚至提供其他網絡鏈接。烹飪類、教育類書籍是多媒體技術的受惠者,幾分鐘的視頻短片和聲音文件,讓信息傳達更直接和生動。新作者資源也同時擴展,有出版社轉介博客作者,或獨立作者主動找上門要求其代為出版,人氣極高。「之前有一位日本導遊,每月會出版一本導遊手記,發放當月最新的旅遊和飲食資訊,內容不過30多頁,如果給傳統出版社就無法做。他自己還在每期的內容裡教讀者文中提到的日文詞彙,我們短短幾天就上了架。」

 但多媒體不是電子書網的主角。重要是建立豐富的資源庫,並讓平台更加穩固和完善。Carlos今年剛拿到美國一間出版社上百本電子書的授權,接下來發展的主題仍然是向海外多語言地區發展。面對日益博雜的資源,Carlos作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他的理想。「就好比雜貨舖和大百貨公司的區別,就在於對自己的定位是不是清楚,在細節和規劃上的設計要好,宣傳也要好,才能吸引人流。這也是我們比紙質雜誌或書籍開發各自的電子書版有優勢的地方。後者其實更像一個專門店或獨立書局,當然人流不會有大型書店那樣多。我們希望成為電子出版界的『連卡佛』。」

 不論數碼閱讀書網怎樣的精心設計,Carlos的一句話無意間印證了前文提到的Epstein的觀察。「這樣的分工下,出版社可以更集中在內容上下功夫,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相關新聞
電子與傳統出版的奏鳴曲 (2011-11-23) (圖)
N城記:北京/上海•遊蕩者歸來 (2011-11-23)
Reading Tips:點睇電子書最醒? (2011-11-23)
首尚文化暢銷前10電子書(截至2011年11月1日) (2011-11-23) (圖)
喬靖夫 武俠小說家ソ野望 (2011-11-21) (圖)
我家侄兒的博士之路 (2011-11-21) (圖)
書介:《The Prague Cemetery》 (2011-11-21) (圖)
書介:《狼蛛》 (2011-11-21) (圖)
書介:《長崎》 (2011-11-21) (圖)
書介:《圖解中醫—基礎篇》 (2011-11-21) (圖)
書介:《中國房地產之厄》 (2011-11-21) (圖)
徵稿啟事 (2011-11-21)
閱讀在行動 (2011-11-16) (圖)
社區書展的閱讀實踐 (2011-11-16) (圖)
電子還是紙質—解析未來的閱讀模式 (2011-11-16) (圖)
社區書展活動詳情: (2011-11-16)
N城記:上海/北京•走向公眾 (2011-11-16) (圖)
「一秒變格格」「穿越」小說熱潮來襲 (2011-11-14) (圖)
書評:兩岸三地的網絡化社運 (2011-11-14) (圖)
書介:《利比亞戰地日記》 (2011-11-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