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兩岸三地的網絡化社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書名:《草根起義——從虛擬到真實》

主編:葉蔭聰

出版:上書局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定價:港幣79元

 一百多年前,社會學家齊美爾將康德的話改成這樣的問題﹕「社會是如何可能的?」,指出人們的意識不知不覺地塑造了社會。然而時至今日,當我們問「社會運動是如何可能的﹖」的時候,我們也會對這個詞彙感到困惑,我們沒有察覺到「社會」原來是由我們的意識影響的,也不曉得「社會運動」其實並不陌生,它就是我們各自意識匯流成共同的自發性行動。在網絡化的今天,社會運動背後的個人意識很可能在網絡訊息中表現出來,它很可能是對某些政策及新聞事件的不滿,而這種不滿很快會在網絡上廣泛傳播,變成街頭的直接行動。

 今日,網絡媒體漸漸影響兩岸三地的社會運動。這些地區發展出各自的網絡文化和社區,這亦關涉到各地政體、網絡政策、社會文化及關注事件,這些因素塑造了「社運」的不同面貌,《草根起義》正探討內地、港台澳門甚至馬來西亞的社會運動與媒體的關係。其中網絡媒體為何能脫穎而出,正好體現出各國政府對媒體的控制,而網絡社群正好突破了重重阻礙。然而,網絡引發的社會運動也有其缺憾,這些被網絡引發的「社運」往往突如其來,有燎原之勢,也比過去的社會運動更分散、更難以組織,也更具自發性。

 社會運動通常針對某些議題而出現,它往往會演變成抗議統治權威的抗爭,甚至發揮挑戰及推翻專制政權的積極作用。社會學家查爾斯.蒂利看出其中的政治意涵,對於今日受全球化影響的社運,蒂利認為科技發展可以擴大社會運動參與的地理範圍,降低參與者的溝通成本,這種趨勢亦使社運變得越來越難以定義及難於捉摸,尤其在那些專制社會,統治階級更難預測民意。

 然而新時代的社運總是要挑戰既有秩序,尤其是不滿於主流媒體依從當權者的立場,網絡就為他們提供了現成的場所。在香港,網絡讓這些不滿主流聲音的獨立媒體和民間記者團體展示被故意忽略的真相,社交網絡亦在「八十後運動」中發揮更積極作用。內地的網絡社群則更切實地發揮「媒體」的「監察」作用,高度個人化的論壇和微博對孤立的社會欺壓事件發出更燎原性的集體回應,每位有手機的老百姓都可以成為社會問題的揭發者。澳門的獨立媒體在網絡上以諷刺、搞笑的方式揭示被禁止報道的真相,但澳門網絡抗議的形式卻是自發而分散的,由具改革意識的市民而非高度組織化的另類團體組成。

 《草根起義》以不同作者的文章,討論內地、港澳台馬等地區的網絡社運,編者葉蔭聰沒比較各地社運的差異,讀者卻可從中看出各地的文化、社會自由度、政府干預方式和媒體自我監管程度怎樣影響網絡討論並產生社會運動。在香港,我們可以看到更完整的社會運動議題,還有更具規模的另類媒體,而且延續著九十年代民主運動及關於身份認同的政治抗爭傳統。而在內地,網絡引發的社會運動往往更像植根於眾多匿名者的集體行動,他們更難於在網絡上具體地討論一些社會議題,導致這些社會運動更草根、更不專業、更脆弱、更短暫及依賴網絡。

 在更自由的社會,網絡社運受關注程度可能更低。在政治保守的全球華人社會中,台灣可算是最自由、最開放的地區,而且有著多元化議題的社運傳統,但網絡社運卻局限於以大學生為主的參與,並與充滿血汗的街頭抗爭抽離。台灣主流媒體與政黨已傾向集團式操作,而議會外的政治參與都被這種集團操作窒息了。台灣網絡也缺乏非政治討論,相關討論都偏向民粹化,難以深化問題視角。這種特質恰好表現出台灣民間社會與西方社會的重大差異,台灣沒有組織化的民間行動團體,也缺乏內地的網絡大規模動員的驅動力,今日台灣社會似乎習慣於主流媒體操作及藍綠集團的選舉遊戲,忘記了威權時代的社會抗爭。

 編者葉蔭聰在序言〈改造社會常態的力量〉裡作出的分析很值得讀者深思,他將從西歐到共產世界中發生的社會運動看作「對安穩秩序的挑戰」,它引發更多對日常生活「常態」的反思和翻轉,亦牽引出更多「廣泛、政治性質各異、未可知的群眾能量及主體」。對於「現存秩序」的依賴和妥協恰好是華人甚至東亞社會的習慣模式,網絡恰好向個體提供以匿名身份發表意見的平台,安全地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制度和生活。但當這種不滿喚發起社會運動時,這些個體即以「群眾」隱藏了個人的身份,雖然編者視「社會運動」為超越議會民主形式的民主鬥爭,社會學家蒂利卻反對將「社運」等同「民主化」,《草根起義》就讓讀者思考華人世界的「社運」與「民主」有多大關係,為兩岸三地的社運尋找定義。 ■文:彭礪青

相關新聞
「一秒變格格」「穿越」小說熱潮來襲 (2011-11-14) (圖)
書評:兩岸三地的網絡化社運 (2011-11-14) (圖)
書介:《利比亞戰地日記》 (2011-11-14) (圖)
書介:《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 (2011-11-14) (圖)
書介:《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 (2011-11-14) (圖)
書介:《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2011-11-14) (圖)
書介:《旅行,一個人小確幸中》 (2011-11-14) (圖)
徵稿啟事 (2011-11-14)
德國紙本書的人性美 (2011-11-09) (圖)
N城記:北京/上海·重溫狄更斯 (2011-11-09) (圖)
要刊書事:Lire《閱讀》11月:(法國) (2011-11-09)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新聞週刊》7/11:(美國) (2011-11-09)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 29/10:(英國) (2011-11-09) (圖)
要刊書事:Time《時代》雜誌網絡版 4/11:(美國) (2011-11-09) (圖)
蘇童 徐小斌—文學的語言與細節 (2011-11-07) (圖)
書評:《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柯景騰的真實紀錄 (2011-11-07) (圖)
書介:《食之道(壹):講食集》 (2011-11-07) (圖)
書介:《食以載道》 (2011-11-07) (圖)
書介:《The Stranger's Child》 (2011-11-07) (圖)
書介:《老課本 新閱讀》(附小冊子) (2011-11-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