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色彩、氣韻與文化理想 潘天壽「墨韻國風」藝術回顧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潘天壽之子潘公凱教授講解其父作品

 國畫大師潘天壽的作品回顧展正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在早前舉行的開幕禮中,應邀出席及剪綵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潘天壽之子潘公凱教授等人都對潘天壽的人格與藝術成就給予高度的評價。國畫大師的作品亮相本港,意義幾許、價值何在,記者將進行深入的「解畫」。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主旨上的「沉鬱感」

 國畫大師潘天壽的個人命運,與他的作品一樣,都有一種濃厚的「沉鬱感」。香江畔的海風給這種心理感受做了最佳的腳註:畫格在氣韻和風骨中,是對人格的最佳寫照。

 「沉鬱」的時間意義是潘天壽以自己的畫筆聯結了唐宋繪畫與近現代的藝術開化浪潮。「東西方藝術要拉開距離」的執著似乎在清末民初的時代有些不合時宜。但是,藝術演化路徑的殊途同歸讓潘天壽的作品在西化風日甚的年代裡屹立不搖,獨樹一幟。縱覽這次的展品,件件似乎都是潘老身影的寫照,幅幅均為中國滄桑歲月的倒影。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既有理想國的期許,也有現世觀的省思,靜物的描繪將瞬間的永恒感散至畫外。

 「沉鬱」的空間質地則是藝術結構的新詮釋。畫如文、文如人。畫之文體、文氣與境界將空間感回復為真實的平面而非虛構的立體。每件展品都展示出大師不趨同潮流、不盲從時代的品格。東西文化既有差異,但是大師也不簡單地陷入文化相對主義的泥潭,而是在「兩端深入」的視角下體驗文化的交匯——將西方文化同樣視為是藝術,以相互欣賞的眼光來比較國畫在新時代的意義,為國畫藝術打造全新的歷史舞台。儼然,空間的意義已經不再是模板式的色彩、筆鋒,而是一種文化使命與理想的傳承。

 「墨韻國風」是這次展覽的主題。深入研讀大師的作品,便是「墨」的深沉、「韻」的典麗、「國」的廣博與「風」的偉傲。大師的作品令人敬畏,因為太多的歷史倒敘將色彩與景物的著墨上升為家國天下的心跳脈動,既是對中國文化的讚美,也是對時代變革的感慨,未來的寄望似乎變為遙遠的關懷。這也是大師的「畫魂」所在。

題材中的「古典味」

 《小龍湫一角圖軸》與《松海群鴿圖》一樣色彩豐富,花草顏色自別,爭奇鬥艷,生機無限。花草筆法細膩,略似工筆,顯得花草嬌柔可愛,這與粗獷的怪石形成對比,一剛一柔,色彩調和。這幅畫中的景物似乎沒有經過作者的刻意描摹,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怪石剛的性格,方方正正,小草的柔弱,略帶圓滑,中間一股白色的清泉傾瀉而下,隨體賦形,柔中帶剛,在氣韻和意境上真是別具一格,這一切都是事物的自然屬性的體現,整個畫面色彩和諧,剛柔相濟。

 《雁蕩山花》整個畫面清新淡雅,給人以謙謙君子之感。筆下的百合讓人聯想到周敦頤的《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墨葉紅花和百合是兩種不同的花,卻聚在一起,一同成為畫面表現的主題,寫意紅花,工筆百合,冷暖色調相映成趣,畫中景物無不昂首向上生長,挺拔,偉岸,給人以五彩繽紛、生機盎然之感,讓人彷彿看到了雁蕩山上一派生命蓬勃景象。潘天壽特別注重意境、氣韻和格調,這幅畫可謂正是作者在這樣的標準下創作出來的。畫面清新淡雅,意境可謂深遠;畫中景物生命力旺盛,又各具形態,氣韻極佳;畫面樸素簡單但不失盎然生機,生命力旺盛但不像野草一樣隨處蔓延,有自己的生存之地,不卑不亢,格調不可謂不高。

色彩裡的「中國風」

 作為中國畫「特色派」的帶頭人,潘天壽認為中國傳統繪畫是東方系統的代表。他的作品在用色方面主張「用色以古雅為上。不可浮艷、混濁、火氣、俗氣、死氣」,用色簡單,對比強烈,一般只用兩三種色調,《鐵石帆運圖》便是典型代表,畫面描繪的是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情況,畫面只有三種色調——黑、白和土黃相互搭配,古樸典雅,白色的巨石和土黃色的山體形成強烈的對比,顯得巨石拔地而起,而旁邊一棵黑色的巨松更是在這種色調對比下顯得格外挺拔。下面的白色帆船在蒼松和山體的傲視下,從長有植被的巨石一側駛過,特顯渺小,這也是色彩對比的結果。帆船的渺小似乎在訴說水電站建設的無比艱苦。

 再看《夏塘水牛圖》,畫中一頭半浸池塘的水牛以濃重的潑墨繪成,體格碩大、雄健,成為畫面的主題,這是極為少見的。而遠處的石塊與牛遙遙相對,在碩大的水牛的映襯下,已經無法顯示出它的宏偉氣勢了。這一則突出了水牛的碩大,也體現了江面的浩渺無涯,而此時的水牛已經不僅僅是一頭的水牛了,已經幻化成氣勢磅礡的大江峽谷了。在色彩運用上,濃墨潑成的水牛佔據整個畫面的主題,土黃色的山體和石塊在與濃墨的對比下,顯得悠遠飄渺。這幅畫是潘先生「兩山隔水」式構圖的經典體現。

 與《鐵石帆運圖》、《夏塘水牛圖》相比,《松海群鴿圖》的色彩運用就顯得豐富多彩了,主色調仍以土黃色為主,用以映襯畫面表現的對象,紅色的梅花、黑色的巨松以及各種顏色的鴿子在主色調下顯得色彩鮮明,相得益彰。畫面雖只有松、梅和鴿子三種意象,但作者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使得畫面極為複雜,以鴿子為例,畫面共有十九隻鴿子,竟無兩隻是一樣的,牠們的顏色、表情、動態、姿勢都獨具特色,更令人稱奇的是,每隻鴿子的向背姿態明顯是作者精心策劃的,畫面的十九隻鴿子互相呼應,這就使得鴿子既獨有特色又形成統一的一個群體。松和梅的古樸蒼勁,靜靜默立,似乎是一對慈祥的老人在笑看一群調皮的孩子在嬉鬧,動靜結合,和諧完美。

相關新聞
色彩、氣韻與文化理想 潘天壽「墨韻國風」藝術回顧展 (2011-12-05) (圖)
「墨韻國風」潘天壽藝術回顧展 (2011-12-05) (圖)
《小龍湫一角圖軸》 (2011-12-05) (圖)
《松梅群鴿圖》 (2011-12-05) (圖)
創作對談:相信是一種挑戰極限 (2011-12-05) (圖)
《你相信嗎?》當代藝術家聯展 (2011-12-05) (圖)
《漂浮物》 (2011-12-05) (圖)
《漂浮物》 (2011-12-05) (圖)
編輯推介: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冠軍得主——彼沙連卡鋼琴演奏會 (2011-12-05) (圖)
編輯推介:「香港藝術中心」12月當代視覺藝術展 (2011-12-05) (圖)
編輯推介:「瞥見春天——Allan Ermann畫展」 (2011-12-05) (圖)
「鋼琴玩家」Maksim 最愛仍是古典 (2011-12-02) (圖)
拋磚引玉的《賈寶玉》 (2011-12-02) (圖)
活動推介:《打轉教室》 (2011-12-02)
活動推介:香港小交響樂團《我的音樂日記:麥萊叔叔音樂遊記》 (2011-12-02)
活動推介:美樂自由行:《齊默曼的貝多芬》 (2011-12-02)
蔣朔以「紅貓」思考社會新氣象 (2011-11-28) (圖)
《紅貓》雕塑展 (2011-11-28)
視覺推介:「白牆有耳」 (2011-11-28) (圖)
視覺推介:《探索與創新——吳齊鳴作品大展》 (2011-11-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