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截至12月9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已連續八個交易日在盤中觸及交易區間下限,市場所謂「跌停」。人民幣為何屢遭看空?熱錢真的開始大規模撤離?對此,一名化名陳健明的金融玩家日前向內地媒體作出肯定性的解讀:「肯定有人坐莊投機,肯定有大批熱錢流出,也肯定不是趨勢逆轉的拐點。」他更揭露熱錢流出的四大路徑:借道海外併購、銀行「內存外貸」、虛假貿易及地下錢莊。當熱錢流出後,主要被用於囤積香港等套利。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中國外匯佔款餘額為25.4869萬億元,10月份中國外匯佔款負增長248.92億元,這是2007年12月以來外匯佔款首次下降。中金公司在最新策略周報中估計,10月熱錢的流出規模約為1800億元。分析稱國際社會看空中國經濟是熱錢外流的主要原因。
流美收益不及流港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全球對沖基金管理人陳健明對這些數據不置可否,他認為現在國內流出的熱錢,主要是短期套現資金,而且這些資金並沒有遠離國內市場。
陳健明表示,熱錢回流至美國所獲得的收益,遠不能與在香港套利相比。最近人民幣的連跌就是最好的套利時機。「說穿了非常簡單,不外乎在內地買美元,在香港高價賣出,在兌換成人民幣後,再度進入內地,形成一個循環套取利差。」
其實在12月連跌以前,熱錢衝擊人民幣離岸市場早在今年9月就已初見端倪。9月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後,人民幣忽然成為拋售的對象。霎時間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大增,香港離岸市場出現了大量沽盤。其後人民幣重拾升勢,但情況到了11月底又進入下跌通道。陳健明表示,其間他每次的資金跨境流動都能獲得起碼5%的收益。
海外併購風險最大
其運作的大部分資金進出借助的一直是「合法」渠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近幾年頗為流行的「海外併購」,但這一手法風險較高。
陳健明所言的常規方法有兩種,其一是走銀行渠道,其二是虛假貿易。所謂的銀行渠道即利用跨境銀行的一些特殊服務過境。比如「內保外貸」或者「內存外貸」。所謂內保外貸是指總部在國內的母公司,通過向內地的銀行機構提供擔保,讓其在境外的分支機構從這所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中獲取貸款。同樣,所謂內存外貸也是在境內的銀行存進一步款項,然後在境外獲得貸款。這種方法只需要提交相關資料給銀行。
如果銀行對「外貸」的資金用途有更嚴監管,陳健明也不得不選擇虛假貿易。萬一還有更多的資金要求,那就走地下錢莊的渠道,只是成本有些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