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鄭和有神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三寶廟。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

 通常人們聽到看到「鄭和下西洋」這「名詞」時,一般只聯想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影響、得失等,都是些硬邦邦跟資料性的分析與討論。有時,不免猜想,現今的中國傳統及文化是否被「通常」這二字所拖累呢?讓人誤以為舉凡與文化有關的事件或事情都是沉悶的。事情向來最少有正反兩面,更何況是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呢?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焯然教授演講時提到,在某一次研究「鄭和下西洋」的會議中,有一名台灣營養學家探討鄭和下西洋時如何照顧二萬八千多名船員航海途中的飲食,使船員有均衡的營養。因長期航海的水手大多有缺乏維他命C而較易患上敗血症的問題,那麼,當時鄭和如何解決相關問題呢?另有一位研究管理學的教授,對鄭和如何領導二三百艘船的船隊大感興趣。試想想,縱然今天有先進的設備儀器,不同船隻之間的溝通也許有時間配合上問題,更何況是六百年前的中國?鄭和到底是如何管理與協調呢?鄭和必定是位不可多得的領導人才,才得以妥當處理資源及人力管理上的情況。聽說,新加坡某些組織還以這主題內容開班授徒,三天的課程大概要六七千港元的學費。文化的本質到底是活的,若能適當地將文化與生活結合,發揮想像力,不但能用來掙個錢,亦能使其文化長久的傳承下去。

 「鄭和下西洋」這課題對華人來說應該不算陌生,因這是中外交通史、航海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間,鄭和曾七次率領超過二萬八千人、多達三百艘船的船隊遠航西洋,經過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在東南亞留下大量的傳說,經年累月,甚至許多被神化的故事在當地變成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某些地方更塑造鄭和為華人移民到東南亞的先驅,使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演變成東南亞華人精神寄託的象徵,甚至是變成事實般相傳。

 鄭和下西洋時所發生的事蹟彷彿成了中國版的X檔案,遺下一串迷思。就鄭和本人最常問的是他的姓氏,到底他姓鄭,還是姓馬?他是三保太監還是三寶太監?另外,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基於經濟還是政治目的?鄭和下西洋是否開創了華人移民東南亞的先河?當年跟隨出發但中途因患病而未能回國的船員是否成了某地的華人祖先?到底鄭和當年的航海圖在哪裡? 傳說當年除了明成祖外,所有大臣均反對鄭和下西洋,故此,當宣宗終止鄭和下西洋時,大臣們怕下西洋日後繼續,憤然將其航海圖燒毀,以絕後患。研究造船的學家亦懷疑,六百年前的中國人何以能造出能載千人的遠航大木船,後來這技術又因何消失?實在是百思而不得其解。再來,我們知道鄭和於歸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病逝的,雖然後來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但一般在海上逝世的都為其海葬,那麼,他的遺體在南京的墓裡嗎?

傳說與真相

 當然,有些觀念是根深蒂固,再不可思議都有人選擇相信。曾幾何時,有人說鄭和於某一棵樹下解手,後來那樹結出榴槤,各人都說這解釋了為何榴槤的味道如此怪異。也許我們對此故事一笑置之,但可從中看出東南亞國家對鄭和是何等的尊重,連其國家的土產都要設法與鄭和連上絲絲的關係。

 以上的疑問未必能一一解答,但某些仍能藉著文獻解答。例如鄭和的姓氏與小名。根據明永樂三年鄭和為其父親馬哈只立的《故馬公墓志銘》,可見其祖先世代皆姓馬,是後來天子賜姓,才改為姓鄭。而他的小名是三保,所以有人稱他為「三保太監」,而非與佛教有關的「三寶」。至於為何要如此頻密下西洋,多年來亦惹來不少揣測,有人說是要開拓對外貿易生意。但若這是真的,這盤生意太划不過來,因每次出海的營運費、糧食費等都是鉅資,而鄭和每次回來都只是攜帶當時中國人認為奇奇怪怪的香料及動植物而已。《明實錄》記載鄭和曾為中國帶回極珍貴的白老虎,但因牠食肉量驚人,飼養費也驚人,宣宗在位期間,大臣為此煩惱不已。說到宣宗,因他節儉的個性,在位決定了兩件大事,都影響深遠。第一是終止鄭和下西洋,其二是棄守安南,因明朝曾協助安南平亂,後來長期駐兵於安南,但宣宗登位後下令撤兵,不然,安南今天也許納入中國版圖之內。

 不得不說,鄭和在中國的名氣跟在東南亞的差異很大,畢竟他在中國只是宦官,但當他到達外地,他的身份是代表中國到其他國家的使者,是位受人尊敬的外交官。

鄭和對東南亞的重要性

 但也不見全是正面的。以馬六甲為例,馬六甲在鄭和下西洋時剛立國不久,萬物待興。當然,當鄭和的船隊到達馬六甲時,整個城市必沸騰起來,人氣亦倍增。但用另一角度思考,比方我們的房間能看到整個吐露港的海景,某一天你睡醒睜眼看到的是海面上被二三百艘大船密密麻麻的填滿時,你會同意來者皆善嗎?加上,為了日後航行的便利,鄭和船隊在安南、馬六甲、印尼等地均設立「官廠」,派兵駐守,並聘用海外華裔、佔城國官員彭德慶幫助制訂和實施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活動。地處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一帶的忽魯謨斯(今伊朗格什姆島),位於亞歐非三洲的中央地帶,又是海上要衝,是鄭和下西洋航線西部的貿易基地,處於東西方貿易福地的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是鄭和實施東西方貿易的另一大本營,上述這些貿易基地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呈現一片繁榮。

 以上可解讀為促進經濟,亦有人視之為干涉內政,但不論如何,鄭和下西洋期間,的確曾協助某些國家。他曾嚴厲打擊了東南亞地區的海盜活動,維護了南海交通要道的暢通;擒殺了圖謀篡奪蘇門答臘王位的蘇幹刺,穩固了王權,維護了東南亞地區的穩定;調解和緩和了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如出色地調解了馬六甲和鄰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衝突,使之發展壯大,成為東南亞地區貿易繁榮、經濟發達的強國。看以上功績,不難明白為何東南亞國家對鄭和有深厚的情感,以致某些國家地方把他神化,甚或建廟供奉,當他是神,如同媽祖般能保佑供奉者家宅興隆、出入平安。(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鄭和有神力? (圖)
熱點詞評:野戰
文藝天地.短載:我們這些山上來的人(廿七)
文藝天地.浮城誌:青豆 (圖)
道不盡的工展會 (圖)
軍樂與警號的交響—記駐港部隊軍樂團 (圖)
京津滬港古琴名家學生上海獻藝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