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李鉅標。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敬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港府罕有在首階段公眾諮詢進行期間,忽然提早半年公布填海選址,當局解釋是要協助公眾充分討論,以便制訂選址準則,而過去兩個月諮詢,公眾仍未有主流意見。當局表示,不同的填海方案各有利弊,例如人工島方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但造價高昂;近岸填海可加快提供土地,但環境影響較大。
較小影響環境 人工島造價貴
發展局去年11月就維港外填海及發展岩洞諮詢公眾3個月,原本計劃今年中就擬訂選址諮詢公眾,但當局昨日突然公布填海選址。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李鉅標表示,過去兩個月當局收到1,050份意見,不少人關注填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土木工程處處長唐嘉鴻表示,有公眾支持填海,亦有人反對,暫時未有傾向性意見。
李鉅標表示,人工島方案對環境影響相對小,但造價昂貴,要在海中心興建海堤,並要有交通配套,如渡輪服務,以南丫島以北人工島為例,或要興建跨海大橋或過海隧道。
雖然長洲南丫人工島方案面積達1,500公頃,足以滿足直至2039年的整體填海土地需求預測,但唐嘉鴻認為單一而集中的發展方案並不可取,應靈活利用其他填海方案,以及配合重建及收地等方式增加土地供應,並指近岸填海能加快提供填海用地,原因是近海位置的填海水位較淺,附近交通網絡的基建配套相對較成熟。他又稱,若公眾提出其他填海方案,當局亦樂意考慮。
唐嘉鴻表示,港府目前推算需額外另覓的1,500公頃填海土地,是基於目前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速度推算,隨著公眾有降低居住密度的訴求,有關土地需求或會更多。規劃署副署長凌嘉勤表示,任何大型計劃須具前瞻性,往往要用上20年時間研究,正如紅磡海底隧道的構思源於1948年,但至1972年才通車,填海政策也要未雨綢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