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化+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教宗本篤十六世去年12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主持平安夜彌撒,批評現代社會日益嚴重的聖誕節商品化現象,節日被利用作商業牟利用途,令世人忘卻真正的意義。
時至今日,聖誕節已成為一個跨宗教、跨文化的節日,世界各地的人都一同參與慶祝,無論膚色、國籍,普天同慶。到底何謂節日商品化?商品化與現代社會的運作及消費模式有何關係?消費主義又對包括香港在內的現代化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丁天悅
新聞背景:聖誕精神流逝教宗嘆息
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於去年平安夜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發表聖誕文告。與往年一樣,教宗率領全球13億羅馬天主教徒一起迎接聖誕節,並以65種語言祝福世人。
籲世人勿沉迷物慾
教宗在聖誕文告中特別明確指出,聖誕節已變得「虛有其表」。在節日商品化的現象下,人們過分重視祝慶及進行奢華的消費,掩蓋聖誕的真正意義。故他呼籲人們不要過分沉迷在物質慾望中。
美人搶購減價品引騷動
有專家指出,許多國家的大節日都逐漸走向商品化,淹沒原來的傳統精神。購物、送禮成為所有節日的共同表達方式。去年,美國有人在感恩節後促銷日的3天前在百貨公司門口前紮營,以便優先搶購,有人甚至為搶購特價品而向其他顧客噴胡椒劑,引起騷動。事實上,這些瘋狂的促銷及搶購行為,都難以讓人回歸節日的傳統意義及和諧氣氛。
概念鏈接:何謂節日商業化?
節日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 of Holidays)(又稱節日商品化)意指將傳統節日變成商品或作商業牟利用途的過程。當傳統節日變成商品或被用作商業牟利用途,就會變得以利潤(Profit)及可計算性(Calculability)為主導,著重包裝和品牌,令節日變成純粹的牟利工具。
近年,在商家的促銷下,慶祝節日已逐漸變質成為一個鼓吹消費的項目,令節日失去原有的意義,傳統價值(Traditional Value)因而流失。
概念鏈接:何謂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Consumerism)是一種反映人們價值觀與心態的文化現象,其主導思想意識是藝術家克魯格(Barbara Krueger)所謂的「我消費,故我在」(I shop,therefore I am)。
指購物為快樂泉源
在傳統社會裡,人們會因為日常需要而生產物品。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購買與需求變得不再掛u,從而形成消費文化。消費主義令人認為花錢消費是個人幸福的主要泉源,人們透過對物質的擁有及消費,從而獲得快樂;藉著不同的物品或服務,建構自己的身份象徵,打造個人形象(Self-image),以示其獨特性。
概念鏈接:何謂品牌消費?
許多人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開始品牌消費(Brand Consumption),以使用名牌產品來滿足自我認同感(Self-affirmation),藉此提升自信(Assertiveness)和自我價值(Self-value)。品牌的意義不再限於實物的消費,而是被附上如獨特社會地位、品味、身份及能力等社會標籤(Social Label)。隨著消費者文化層次、收入水平、消費觀念的不斷提升,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亦會不斷增強。
概念鏈接:何謂商品化?
商品化(Commodification)意指將非商品轉變成商品的過程,即將原本不屬於經濟領域的事物加上市場價值(Market Value),例如將原本應為公共服務的教育事業財團化。當教育變成一種商品,師生之間就會形成買賣關係,學校淪為販賣文憑的學店企業,買賣雙方變得只關心分數,不再重視學術交流等原本具教育意義的領域。
廣告刺激物慾永不滿足所有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Karl Marx)視商品化為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重要本質,資本主義社會把從封建主義(Feudalism)制度中解放出來的自由勞動力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f Labour Power)。資本家(Bourgeoisie)從而藉對生產模式的控制(the Control of Mode of Production),一方面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t)身上搾取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另一方面透個對外開拓新市場,以及不斷地鼓勵大眾消費(Mass Consumption),令他們永不滿足於現有的物質生活,以維持及增加商品銷量,促成利潤效益最大化。
貪新厭舊大量電子垃圾氾濫
在現今社會裡,商人經常透過廣告來滲透人們的生活,刺激人們的物慾以「製造」需求。如針對近年世界各地對新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追捧,商人不斷研發新的型號,再透過重新包裝和大量廣告宣傳來促銷;同時,消費者貪新厭舊,為迎合潮流而丟棄大量完好的電子產品。許多近代社會學家都對在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制下,「人們為甚麼想要他們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Why we want what we don't need)等問題作出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正反對對碰:顧客為先 VS 剝奪資源
議題:現代消費文化有何利弊?
好處
. 在消費文化的主導下,商人必須以消費者及顧客為導向的方式來進行生產及提供服務,製造一個以服務大眾為前提的營商環境。
. 在全球化及科技的急速發展下,世界的資訊及金融交流變得更緊密和頻繁;消費文化可以為物品及服務帶來更多交流和變化,促進文化多元性(Cultural Diversity)的發展。
. 商品的生產及提供的服務日趨個人化,消費者因而有更多選擇,以消費商品來展現個人生活風格及自我身份認同(Sense of Identity)。
壞處
. 跨國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為取得生產原材料(Raw Material),到發展中國家開採各類礦藏、伐林及開發各種資源,破壞當地生態,令依賴當地天然資源維生的原居民失去生計,部分人更因此被逼遷,從而失去原有的生活及生產模式,變成不能再自給自足,落入貧窮之中。
. 血汗工廠(Sweatshop)亦是消費文化間接造成的另一個社會問題。為推出日新月異的商品來吸引顧客,資本家漠視工人權益;為減低生產成本,工人在工時長、收入低及欠缺職業安全措施的環境下工作,造成都市貧窮或在職貧窮現象。
. 無止境的物質追求及商品生產,會對地球資源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耗損。
參考來源:
《消費文化》,樂施會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glossary.php?cod=99
辭彙鏈接:
.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市場價值 Market Value
.節日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of Holidays
.利潤 Profit
.可計算性 Calculability
.傳統價值 Traditional Value
.消費主義Consumerism
.個人形象 Self-image
.品牌消費 Brand Consumption
.自我認同感 Self-affirmation
.自信 Assertiveness
.自我價值 Self-value
.社會標籤 Social Label
.馬克思 Karl Marx
.資本主義 Capitalism
.封建主義 Feudalism
.自由勞動力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of Labour Power
.資本家 Bourgeoisie
.生產模式控制Control of Mode of Production
.無產階級 Proletariat
.剩餘價值 Surplus Value
.大眾消費 Mass Consumption
.文化多元性 Cultural Diversity
.身份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跨國企業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原材料 Raw Material
.血汗工廠 Sweatshop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解釋何謂商品化。
2. 參考上文,解釋聖誕節及其他節日如何被商品化,並舉例加以說明。
3. 參考上文,指出節日商品化與資本主義體制存在甚麼關係,並舉例加以解釋。
4. 在香港,市民的生活模式和消費行為如何受到節日商品化及消費主義影響?試各舉1例並加以說明。
5. 綜合上文並就你所知,你認為消費主義的氾濫可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甚麼影響?
延伸閱讀:
1. 茱麗葉.修爾:《新富餘:人類未來20年的生活新路徑》及《天生買家:搶救買無止盡的下一代》
2. 《青年過度消費 誰之過?》,《香港文匯報》,2011-09-01 http://pdf.wenweipo.com/2011/09/01/a26-0901.pdf
3. 《節日商品化 傳統文化受衝擊》,《香港文匯報》,2009-09-18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9/18/ED090918001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