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推動春節文化的轉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春節最重要的傳統是回家和家人團聚。 網上圖片

王曉鏵

 前幾年,曾有學者發文,呼籲抵制洋節而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當時,國人正沉浸在過洋節的熱情中,他們激憤的聲音並沒有獲得太多的呼應。然而,造化弄人,節日文化變遷的速度遠遠超過人的預想:僅僅數年過後,傳統節日文化藉著中國經濟崛起的衝力強勢回歸,早已壓倒各類洋節,重新佔據主流地位。現在,過不過傳統節日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怎樣過和過得好不好。譬如,隨著春節的臨近,國人又開始了壯觀的大遷移,一票難求的局面催生了新的節日問候語:「你有票嗎?」

 對於華夏子孫,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無疑是件大好事。文化如樹,亦有其根,根深才能葉茂。沒有古希臘時期輝煌的學術文化、制度文化、技術文化,就不可能有後來強盛之西方。中國欲與西方諸強比肩並立,同樣需要不斷回到本民族文化幽深的源頭。中國古文明屬於四大軸心文明之一,源遠流長,內蘊豐厚,可以汲取的東西甚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失誤,就是視傳統為原罪,未能如近代西方那樣完成古典文化的創造性復興。現在,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顯示了來自民間的糾正性力量,創造出了彌補遺憾的機緣。不過,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文化的生長也具有不可重複的特徵。復興傳統節日文化絕非意味著照搬昔日的細節,而是意味著推動傳統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型。西方14世紀以降的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成功,就在於它推動了古典文化的新生—將之復活到現代文化語境中,使之適合建設公民社會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故而,這場文化運動既喚起了濃郁的鄉愁和文化自豪感,又催生、鞏固、強化了走向新時代的激情和力量。中國的文藝復興要想開闢同樣巨大的可能性空間,也必須走創造性轉型之路。就春節文化而言,我們可以看到此類「文藝復興」的大致脈絡。

 春節是中國的農曆年,源於古代的慶豐收儀式,展開為貼春聯、掛花箋、換門神、置年貨、祭祖先、訪親友、逛集市、賞美景等諸多環節。它以節日的形式重現人與大地、天空、四季、祖先、同胞的聯繫,推動人回憶和珍惜自己的生命譜系,展示了人對於萬象更新的信心和渴望。這種感恩和求新意味都有很強烈的節日生命力洋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好氛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春節中許多存在過的傳統儀式對應著鬼神信仰、權力崇拜、等級意識,不可全部照搬到現代社會中。例如,北宋時期的國人過春節時要討好象徵權力的「灶王」: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百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東京夢華錄》)

 傳說中的「灶王」,最初只管一家之飲食,後權限擴大,還決定全家之生死禍福,負責將人們的善惡功過於春節時向玉帝稟奏,故而是人們節日期間敬奉、賄賂、糊弄的重要對象。雖然「醉司命」儀式含有戲弄的意味,但「灶王」崇拜依然體現了對權力的全民性敬畏。顯然,這種習俗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強調法制、平等、自由的語境,保留它會強化早已引起不滿的貪腐現象。由此可見,對傳統春節文化的繼承必然意味著恰當的更新,而這恰恰符合它「萬象更新」的本意。

 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春節已經越來越全球化了。每到大年三十,全世界華人都會舉杯共慶佳節。受此影響,許多洋人也喜歡上了中國節。與這種全球化的態勢相應,我們應該強化春節文化中的博愛情懷。事實上,春節文化絕非總是囿於家族本位的語境,並不缺乏播撒博愛理念的傳統。譬如,元代過春節時的「拋肉」儀式,名為祭鬼神,實為「濟人」之舉:

 年近除日,西蕃咒師以扇鼓持咒,供羊、馬、牛、酒等物,陳設於殿庭。咒師數人,動梵樂唸咒,兩人牽手巾,一個以水置其中,謂之灑淨。以諸般肉置於桶中,二人抬而出殿前,一人執黑旗於前,出紅牆門外,於各宮繞旋,……出順承門外二里頭,將所致桶中諸肉拋撒以濟人,謂之驅邪。(《析津志輯佚》)

 拋肉濟人可驅邪,恰說明博愛的力量。這類儀式緣於佛家,可見佛教傳入後的春節文化已經具有博愛精神。遺憾的是,隨著地道春節文化的失傳,它所深蘊的博愛情懷已經被許多人所遺忘。現在,每到春節,人人奔赴自家的方向,條條大路通向故鄉。在這種家族本位的春節文化氛圍中,無家可歸者往往倍感孤獨。於是有人發現,我們的春節文化缺乏聖誕老人之類象徵博愛的符號。為了彌補這個欠缺,近年來興起了去敬老院拜年、為人類祈福、做春節義工等新民俗。這說明春節完全可以為展示博愛情懷提供機緣。西方有聖誕老人,我們也應該有春節使者。當我們關愛的對象超越家的疆域,春節就會立刻獲得新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小家歡聚的日子,而是人類共歡慶的時光。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我們可以給無助者力量,為孤獨者送去溫暖,使無望者重拾希望,讓哭泣者歡笑。在大國崛起的自豪語境中,我們應該擁有這樣的遠見、熱情和胸懷。

 西方的文藝復興之所以經歷了數個世紀,就是因為破除迷信、告別等級意識、限制權力需要複雜的籌劃、協商、博弈。中國的節日文化要完成轉型,也會經歷曲折的解構和重構過程。本文作者沒有能力窮盡提升春節文化的所有方案,而僅僅想以幾個側面展示其創造性轉型的機制和前景。 (作者為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百家廊:推動春節文化的轉型 (2012-01-27) (圖)
翠袖乾坤:放心 (2012-01-27)
古今談:中國最漂亮的湖光山色 (2012-01-27)
琴台客聚: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2012-01-27)
生活語絲:那些年,風雨赴台中 (2012-01-27)
一網打盡:節約自救 (2012-01-27)
記憶後書:約翰威廉斯和大英博物館 (2012-01-27)
百家廊:年貨的變遷 (2012-01-26) (圖)
翠袖乾坤:誰的紅包大? (2012-01-26)
海闊天空:露天風呂爽不可言 (2012-01-26)
琴台客聚:架空晁蓋 (2012-01-26)
杜亦有道:年初二雞項 (2012-01-26)
隨想國:龍的閒話 (2012-01-26)
獨家風景:夫人干政? (2012-01-26)
百家廊:過年打籠 (2012-01-20) (圖)
翠袖乾坤:自己的地方 (2012-01-20)
古今談:上帝造山 中國出了聚寶盆 (2012-01-20) (圖)
琴台客聚:九宮.魔方.數獨 (2012-01-20)
生活語絲:苗栗風情 (2012-01-20)
一網打盡:十多秒的七級 (2012-01-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